以需求为导向 释放文化消费潜力
版次:2 作者:孙瑞亭
当前,“演出+文旅”成为多地屡试不爽的引流模式:年轻人因为一首歌奔赴一座城,演唱会、音乐节、LiveHouse备受追捧;高品质且具有文化内涵的现场演出一票难求,舞台剧、音乐剧、脱口秀热度攀升。显然,多地都在解锁“演出+文旅”的新玩法,这种态势的背后则是大众旺盛的文化消费需求。因此,以需求为导向,精心打造“演出+文旅”的特色业态,从而吸引客流,为城市发展带来活力,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传承和挖掘本地文化、推动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品质。
从去年开始,演出市场强势复苏并持续提升热度。统计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全国营业性演出(不含娱乐场所演出)场次11.90万场,同比增长72.71%;票房收入108亿元,同比增长116.87%;观演人数3886.99万人次,同比增长77.88%。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演唱会、音乐节的举办带火了年轻群体跨城观演的新风潮。歌迷们大多怀着追逐偶像的仪式感,从谋划行程到华丽出席,跨城奔赴的意义其实已经超越了参与演唱会、音乐节本身,更多的是对一座城市的沉浸式体验。特别是现在的演唱会、音乐节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综合性的文化演出项目,能够提供游购娱吃于一体的沉浸式体验,能够深度体验一座城市的烟火气息、人文底蕴,情绪价值的供给成为加分项。
正因为如此,随着大众文化消费的升级,需求更加多元,以演出市场为代表的文化产业迎来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跟着演出去旅行”的新趋势足以说明这一点,同时文化消费也开辟了融合发展的路径,向着多业态融合集聚的趋向拓展,这也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澎湃活力和众多机遇。我们要着眼于大众文化消费规模稳步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需求日益多元的新趋势,将文化消费做足做优。首先要立足自身文化底蕴,深挖地域特色,开发更多富有创意、注重体验的原创文化精品。其次要优化文化消费环境,完善配套服务,打造优质文化消费品牌。另外要走融合发展之路,尤其是要引入带来突破性、变革性的先进技术,从而为文化消费内容创新、模式“破圈”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在以大众需求为导向的基础上,地域特色、文化底蕴、产品品质与创新发展缺一不可,因为无论是演唱会、音乐节、LiveHouse,还是舞台剧、音乐剧、脱口秀,其所承载的观赏性、故事性、互动需要契合当下新语境时代的城市文化表达,而不是质量平平、滥竽充数、空中楼阁、不接地气。以演出市场的迭代升级为例,其必须要跟得上文旅深度融合的时代发展趋势,既要追求短期经济效益,更要因地制宜,与城市IP有机融合,做出特色、做出亮点。
孙瑞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