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办有趣活动 引导动手实践

博物馆成为“行走的课堂”圈粉青少年

版次:4 作者:鲍淑玲

今年5月18日是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播和教育的重要场所,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与作用。近年来,宁夏各博物馆充分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通过推出社会教育课程、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等方式,推动博物馆成为“行走的课堂”,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A 打造精品 让奥妙的知识立体起来

近日,宁夏的各个博物馆里,中小学生研学团的身影渐渐多了起来。学生们在博物馆中与展藏亲密接触,聆听专业的讲解,参与有趣的活动,在一场场知识盛宴中感受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5月17日,西夏区兴泾中学七年级和八年级的1200名学生走进水洞沟遗址博物馆,开启了一段有趣的历史探索之旅。学生们在遗址博物馆中观赏从地层中发掘出土的材料;在沉浸式体验区近距离欣赏先祖的生命之舞;在古遗址前寻觅先人的足迹,感悟考古工作的精细、严谨和对过去历史抽丝剥茧般的揭秘过程;在研学体验区模仿古人打石做器、钻木取火、拉弓射箭……据了解,水洞沟遗址博物馆根据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的研学旅行目标精心设计了研学手册和研学线路,有针对性地开发自然类、历史类、地理类、科技类、人文类、体验类等多种类型的活动课程。

近年来,宁夏很多博物馆都建立了中小学生定期参观博物馆与文物知识进校园的长效机制。博物馆不仅是历史文化、自然科学等资源的承载平台,也是发挥教育功能的公共设施。随着近两年博物馆热度攀升,越来越多丰富多彩的博物馆研学线路和产品被推出,博物馆成为广大学生提升精神素养与文化内涵的重要课堂。宁夏博物馆开展了“史前文化欢乐营——宁夏岩画初体验”研学活动,组织学生利用研学工具制作岩画拓片,根据任务清单完成研学作业;宁夏固原博物馆通过文物考古修复主题研学活动,带领学生到姚河塬遗址,在专业老师指导下体验实地考古挖掘,系统学习文物修复与文物管理;宁夏盐池县博物馆则组织学生开展制陶研学活动,讲解员手把手教授制陶技法,学生经过摞泥、拉坯、染色等步骤,制作出各式各样的碗、杯、瓶、罐等陶艺制品。

B 寓教于乐 让研学体验更丰富

赵雅文是一名六年级学生,最近,她和父母一起开启了宁夏地质博物馆的研学之旅。在讲解员的引导下,他们穿梭于各场馆之间,了解地球相关科普知识,并通过手工环节模拟体验化石挖掘的过程。

“当前,博物馆研学更注重互动体验、提高孩子们兴趣、提升孩子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宁夏地质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说,博物馆内设置了丰富的互动体验区、科学试验区,让孩子们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实验。

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必须创新馆内展览形式。宁夏各博物馆坚持文物“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办展理念,在挖掘馆藏文物内涵的基础上,积极开展馆际交流合作,建立藏品共享长效机制,联合举办各类展览。“近几年,我们引进和推出《发现获国——宁夏彭阳姚河塬西周城址考古成果展》《唐蕃古道——七省区精品文物联展》《青铜之路——宁夏固原春秋战国时期北方青铜文化特展》等原创性展览达400多个。”宁夏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持续开展博物馆进学校、进课堂、进社区、进军营等活动,推出青少年教育主题展览活动100多个,免费接待中小学生1000万人次。

同时,宁夏还推出博物馆主题研学线路10条,“红旗漫卷六盘山”线路入选国家“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固原博物馆“丝路课堂”数字化社教课程荣获“2021年度十佳文博社教案例”。宁夏博物馆《宁夏长城系列短视频》项目荣获国家文物局、中央网信办评选的“2023年度中华文物新媒体传播精品推介”优秀项目,累计浏览量突破100万人次。

C 创新设计 让“高冷”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演艺”“博物馆+科技”“博物馆奇妙夜”……与传统的博物馆展示方式相比,现在的博物馆开始注重现代科技手段,充分发挥数字化优势,让文物焕发新生。数字化呈现、非遗手工体验等纷纷应用在研学活动中,手工DIY、寻宝探秘等新奇的活动圈粉青少年。

如今,博物馆不仅“颜值”越来越高,同时还拓展着线上线下的产品供给。开发数字IP,开展各种互动活动,开发各类文创产品让游客把博物馆文化带回家,拍摄纪录片,参与文博类综艺……宁夏各博物馆积极探索线上“云看展”模式,推出“云游博物馆”网上数字展厅,以360度全景式、立体化再现博物馆展厅实景,通过单元化、模块化自由切换场景,为观众提供智能导览、VR展示、语音讲解、屏幕互动等线上服务,让观众足不出户逛展览、赏文物,深入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感受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

博物馆开发的文创产品兼具商品功能,注重文化属性和文物特性。以文物“迦陵频伽”为原型,融合“妙音鸟”的形象与敦煌壁画,结合当地方言取名为“妙娃”的文创IP,被打造成礼品包、夜光书签、车载挂件、手链配饰等多款产品,成为博物馆的流量担当,深受游客喜爱。从展台里的文物,到可以随身携带的系列文创产品,馆藏文物以更鲜活的方式走进公众视野,拉近了大众与博物馆的距离。

近年来,花样翻新的文物与博物馆叙事方式不断出现,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了起来,走进百姓生活,走进年轻人的“备忘录”。

记者 鲍淑玲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