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性对孩子发脾气

情绪的背后隐藏着什么?

版次:11 作者:王敏

相信有很多父母都会有类似的心路历程——“你说我为什么要发脾气呢?明明他还小,有些事就是做不到。”“吼完孩子我就后悔了,事情其实没多大,不值当发火啊!”“我也不想发火,但说着说着,火就冒上头了。”“可能是我自己能力不行吧,孩子也说我,只会发脾气。”如果你也被类似这样的经历和情绪困扰着,不如先来一起认识一下什么是“发脾气”。或许了解之后,你会找到不对孩子发脾气的办法。

在矛盾中,谁都可能发脾气

“在平时的咨询者中,我们发现,有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一些家长会反思自己的言行,这期间伴随的情绪,有自责,也有委屈和迷茫。在我看来,能觉察到不妥并想要改变的父母是挺好的,能挣扎的人才有可能找到突破口。所以,家长们不必过于自我苛责。”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魏军萍说,想要化解这个困惑,有一个案例分享给大家。

乐乐今年9岁,上小学四年级,家中有一个刚上幼儿园的弟弟。二孩家庭纷争多,姐弟俩总是相爱相杀。乐乐对于自己的东西,一直守得很紧。只要不经过自己的允许,弟弟随便动了,乐乐会马上暴跳如雷,如果知道是奶奶允许弟弟动的,也会向奶奶发脾气。如果奶奶说“你当姐姐的,应该把东西给弟弟玩一会儿”类似的话,乐乐就立刻“爆炸”,哭喊着,甚至“说脏话”。

于是,新一轮的战争开始了,奶奶会马上给乐乐妈妈打电话,“把你女儿领走!以后再别来我家!”乐乐的哭声、弟弟的哭声、奶奶的怒吼声乱作一团,“这时候,压力传导到了乐乐的妈妈。”魏军萍笑着说,“这是一个真实发生的家庭矛盾现场,相信在很多人家中都出现过,尤其是二孩家庭中,老大和老二的矛盾,永远处理不完。如果你是乐乐的妈妈,你会怎么处理呢?”

“有的妈妈会直接崩溃,把怒气发在‘矛盾中心人物’乐乐身上,如果不是乐乐‘不懂事’,怎么会惹出后面这么多事。也许还有妈妈会怪奶奶,不会处理孩子之间的矛盾。”魏军萍说,在这个案例中,能看到很多人在发脾气,但也能看到,发脾气似乎并没有什么用,反而只能激化矛盾。“所以我们需要先认识一下什么是发脾气,然后我们再回过头看看乐乐妈妈是如何处理这件事情的。”

为什么会习惯性发脾气?

发脾气的背后,往往是因为“脆弱”。换句话说,发脾气的人,是有自己的诉求的,脾气发在孩子身上,就是希望孩子配合自己的诉求。对此,魏军萍解释说:“很多爱发脾气的家长,是想让孩子听话,结果孩子不配合,这时候的发脾气就是‘期待落空’‘些许羞耻’,于是‘怒火中烧’。在他们看来,发脾气虽然是无助的表现,但也是他们认为最快的处理方法。如果问题最后没有因为发脾气而解决,就会升级为满心委屈,最后归于‘自责’。”

偶尔发脾气,并没有什么,因为愤怒本身就是情绪的一种,利用好愤怒,有时候也会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但如果“习惯性发脾气”,就需要注意了。“你有可能在复刻,或者说,是在‘传承’父母的行为方式。”魏军萍介绍说,这其实是一种社会学现象——“代际传递”。

代际传递指父母的能力、观念、行为等传递给子女的现象。代际传递非常常见,几乎发生在每个人身上。很多时候,因为习惯,我们并不能精准觉察这一点,于是,相同的观念、做法会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需要强调的是,代际传递其实是一个中性词,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不好的方面。这个概念的提出,就是希望我们能觉察出来,用以调整自己的行为。好的继续传承,不好的可以尽量规避。”魏军萍说,同样,如果孩子爱发脾气,别着急指责孩子,先看看家庭中,是否有爱发脾气的大人。“每个人都是过去经验的总和,你对待孩子的方式和态度,也会形成孩子的生命经验和认知模式,塑造孩子的大脑和人生。”

发脾气隐藏着期望和需求

“每一种愤怒的背后,都隐藏着我们的期望和需求,表达愤怒,就是充分地将这些期望和需求表达出来。”魏军萍说,回到乐乐的事情上,乐乐的愤怒,就是想要表达自己的“物权”,我的东西,需要经过我的允许才可以动;奶奶的愤怒,是想表达我需要人理解我的辛苦。

“在这个案例中,乐乐妈妈做得很好,她并没有带着情绪再去训孩子,而是在回到家后,第一时间处理每个人的情绪。当乐乐听到妈妈理解自己的感受时,当奶奶的情绪得到了安慰时,事情就已经被化解了一大半。”魏军萍说,越是经常发脾气的人,其实越需要爱和理解,在他们的人生成长经历中,缺少这部分的满足,他们害怕不被看见、不被尊重。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55387定律。55387是一条人际沟通定律,最早是被用于职场培训,后来才应用到家庭教育当中。”魏军萍介绍说,把说话沟通技巧分成不同的百分比,55%是指一个人说话的态度、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和动作等;38%是指说话的语气、口吻;7%就是说话的内容,即55%+38%+7%=100%。“带着情绪去教训孩子,孩子只能听到7%,所以不得不反复去说,也就出现了‘为什么说了八百遍,孩子还是不听’。”

至于有家长说,“讲道理为什么不奏效”,魏军萍说,大多数情况下,是因为孩子还没有足够的心智去理解,“孩子对于事物的认知正在逐步建立,而大人是在用自己较为成熟而庞大的认知体系来和孩子对话,这本身就是失败的交流。要想孩子真正改变,是需要提高孩子的自我认识,而不是道理。”

小贴士

牢记“三不要”原则

1.不要翻旧账,因为翻旧账,就像揭伤疤。

2.不要侮辱,不要攻击。辱骂性的字眼,就像一根根毒箭,虽不攻身,但扎心。

3.不要当众责骂。家长给孩子留足面子,孩子才能学会自尊自爱。

记者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