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里奔波□宋扬(四川成都)

版次:13 作者:宋扬

□宋扬(四川成都)

父亲这一生,用辛勤汗水耕耘着每一寸土地。曾经,从父亲的地里长出来的每一棵菜,都是他改变家境的希望。而今,它们中的每一棵,都饱含了他对儿女浓浓的爱。

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们村以种菜、卖菜为生的人家造起了二层砖瓦楼。父亲和母亲一合计,把我家四口人的地拿出一半,也开始种菜。后来,种菜的越来越多,蔬菜就卖不出好价钱了。

种菜没挣到钱,菜地又改回粮田,父亲只得跟随打工潮挤上了去往沿海城市的绿皮火车。父亲在嘉兴、无锡、上海等地辛苦辗转了一大圈,依然没挣到钱。那年春节,父亲回家过年,听说生姜产量高,价格还不低,父亲不走了,谋划大面积种生姜。大年三十刚过,村上家家户户都还沉浸在过年的悠闲里时,父亲已抡起锄头平整生姜地。

父亲种的姜很快冒出了碧绿的芽儿。到5月份,生姜地成了一片绿的波涛。生姜丰收了,接下来的头等大事就是卖个好价钱。每天,天不见亮,父亲和母亲分头行动,母亲用大背篓背了七八十斤生姜去赶乡场,父亲则用他的自行车驮一百多斤去县城,有时也去赶周边几个大乡的集。

一季生姜能给我家带来三四千元的收入。除了日常开销,父亲攒够了我和妹妹读书的费用。我俩还算争气,先后考上了大学。如今,我和妹妹都在省城有了工作,又买了房。为了给我们带小孩,父亲和母亲不种菜了。虽然远离了土地,但父亲种菜的热情却丝毫不减。早些年,父亲把小区里别人扔的废旧水盆、花盆、塑料箱都收集起来,居然在小区人迹罕至的角落像模像样地种起了“盆盆菜”。每隔几天,父亲就坐公交车给妹妹家送去一些菜。后来,父亲的“盆盆菜”规模越来越大,引得小区的老年人纷纷效仿,终于被其他业主投诉,物业公司出面紧急叫停了。事后,父亲一直为这事儿感到遗憾,“这下,吃菜不方便了!那些角落,空着也是空着,浪费啊……”父亲珍惜每一寸土地,那是一个农民骨子里对土地的眷恋。

近两年,父亲和母亲在妹妹家帮忙带孩子。所幸妹妹家住顶楼,屋顶被父亲改造成了一块面积不算小的菜园。父亲的菜园一年四季蔬菜不断。春天,两排韭菜绿油油的,接力冬天葱的水灵;夏天,很矮的辣椒枝上竟能吊出个头挺大的青椒,南瓜、黄瓜在竹架上一个劲儿往高处爬……隔三岔五地,父亲会坐一个小时的公交车给我送来他种的菜。

父亲这一生啊,在卖菜、种菜、送菜间忙碌奔波。父亲种的菜,就算只是用白水煮着吃也是极鲜美的,那菜里有父亲多年来在困境中的努力,更有他对我们深深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