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一个店铺门头有多难?

版次:2 作者:刘薇

上海徐汇区广元路有家包子铺,已经营业了几个月,却一直没招牌。为啥?门头设计通不过。

被驳回的理由各不相同,要么字体太大,要么颜色太亮,要么是用了反光材质,要么是字体外发光……前前后后提交11次,做了7个版本,最后又说门头不能凸起,得拆掉。搞得店主很不解,只得拨打当地12345求助:“我们正常做生意,为啥不让挂招牌呢?”

网友们也看不懂啊,上海早就不要求统一店铺门头了呀!是呀,2022年9月,上海出台《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明确规定确保店面招牌符合规范的前提下,赋予空间让设置者展示个性、追求创意。但就在8个月后,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制定印发了《关于印发〈上海市户外招牌设置技术规范〉的通知》,从设置、设计、制作、施工安装、验收、维护和检测等方面对户外招牌做出详细规定,本意是加强管理,保障城市整洁、有序、温馨、安全、美观,结果在实操层面增加了很多限制。又因这包子铺所在广元路属于历史风貌区,审批起来就愈加严格。

严格没错,可也不至于来来回回11次。从媒体报道来看,还有另外两个问题。其一,统一的线上审批苛刻且繁琐,不能将问题一次告知,给店铺增添了不应有的成本与压力;其二,除了街道、职能部门要审核外,还外聘了社区规划师,等街道攒齐材料再交给规划师,时间上自然延长了。

先说这社区规划师,头回听说这职业,且不论是真能给商家合理指导还是纸上谈兵,仅从包子铺这事上看,“效率”二字显然不在其考虑范畴,但时间对于店铺来说不就等同于金钱吗?需要明确的是,对于社区规划师提供的建议,街道和职能部门要倾听,但不可将审批之责完全推出去,不能因责权不清让商户们饱受折腾。

再说线上审批,本是“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科技之善,可若忽视了其本身信息元素单一、机械化执行等限制,最终很可能一张图便定生死。面对历史风貌保护的要求,与店铺个性化表达的需求,再精妙的算法也不可能寻得平衡。

真的无解吗?网络要用好、审批流程要改进、店铺需求要尊重,还得人来干。摆脱依赖与甩担子思想,走出办公室去实地看看,就会发现这事根本不难,别再翻来覆去地为难一个包子铺了。

刘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