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宁县推进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丰富群众菜篮子 绽放民族团结幸福花

供外蔬菜助力各族群众增收致富

版次:6 作者:刘嘉怡

发展供外蔬菜带动增收致富、创新管理模式让各族群众亲如一家、儿童之家搭建青少年交往交融交流平台……近年来,永宁县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立足自身资源禀赋,瞄准高端蔬菜产品需求的广阔市场,深入推进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绘制出一幅“民富、村美、业兴”新画卷。

供外蔬菜助力各族群众增收致富

夏日的清晨,太阳刚刚升起,在供外蔬菜基地务工的梁大姐一早就已经忙了起来,手起菜落,一排排叶绿脆嫩的菜心整齐码进箱子。采摘、包装、装车、运输……这些新鲜的蔬菜当天即可从永宁运往外地,走向消费者的餐桌。

近年来,永宁县按照“夏菜南下,冬菜北上”的发展战略,积极推动供外蔬菜产业链发展。截至目前,供外蔬菜基地流转土地面积5.83万亩,发展供外蔬菜基地34个,种植面积达到23.49万亩。供外蔬菜产业也带动了大批务工人员来此就业,蔬菜基地年带动就业9000余人,月平均工资0.45万元,培育出一把农业“金钥匙”,助力各族群众打开“致富门”。

同时,永宁县在供外蔬菜基地建设了冷库及仓储分拣集散中心,打造形成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为主的综合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通过科技赋能标准化生产、节水增效等方式重点打造本地特色品牌,推动产业做大做强,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创新管理提供精细化暖心服务

每年3月,近8000名来自贵州、云南、四川等地的菜农就如同“候鸟”一样来到永宁,开启数月的种菜旅程,直到11月再返程。在永宁这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大家来了就是一家人。针对外来务工人员身处异乡的现状,永宁县创新群众工作方法,提供精细化暖心服务。

李俊镇许桥中心村摸索出了“农村流动人口许桥管理模式”,采用“一格多能、一格多员、一员多用”的新型管理模式,因地制宜打造了志愿者之家、积分超市、家风家训文化长廊、综合活动室、日间照料室、老年饭桌、雷锋文化展览馆、农耕文化村史馆、图书角9个功能室,通过组织外来务工人员“走亲戚”,邀请务工人员及孩子们吃“家宴”、观看文艺演出等方式,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与当地百姓亲如一家,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

望洪镇针对供外蔬菜基地特点,专项成立供外蔬菜基地矛盾纠纷调解室,着力化解土地流转、损害赔偿、劳务等方面纠纷,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累计专项排查40余次,调解涉供外蔬菜企业及个人各类矛盾纠纷24件,开展普法宣传70次,发放各类法治宣传资料45000余册,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幸福感、安全感。

儿童之家解决家长后顾之忧

务工期间,各地菜农在供外蔬菜基地田间地头作业,无人照看孩子对务工人员来说是最大的难题。对此,永宁县深入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和青少年夯基育苗工程,以“快乐一个儿童、温馨一个家庭、温暖一个村落”为目标,打造了以“村妇联执委+志愿者+老师+大学生”为管理模式的儿童之家,与当地幼儿园资源共享,为孩子们提供学习生活、兴趣培养、心理健康等多种关爱服务活动,解决家长外出务工的后顾之忧。

儿童之家每周开展一个小活动,每月开展一次大活动,极大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让各族青少年在交往交流中扣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第一粒扣子。

记者 刘嘉怡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