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苗苗:宁夏最好的名片就是真诚、善良

版次:11 作者:李尚

《六谷儿》海报。

刘苗苗

《带彩球的帐篷》。

在光影的世界里,刘苗苗用她独特的视角和才华,讲述着宁夏的故事,传递着真诚与善良。近日,她的两部新作《六谷儿》和《带彩球的帐篷》相继上映,再次让观众领略到了这位杰出女导演的艺术魅力。

追梦光影

在1978年的一个清晨,刘苗苗在《人民日报》上偶然读到北京电影学院招生的消息。听说不用考数学,她动了心,决定尝试。在赴考的旅途中,她住在一个简陋的旅店,用旧报纸写下给家人的信,表达了对未来的憧憬。

从小就有文艺细胞的刘苗苗成功考上北京电影学院,成为78级导演班最小的学生。与她同级的,还有之后众所周知的陈凯歌、张建亚、吴子牛、胡玫等诸多著名导演。

20岁时,她从电影学院毕业后,凭借着胆识和闯劲儿,三年时间就争取到了自己独立执导的第一部电影《远洋轶事》,影片1985上映。随着时间的推移,刘苗苗的导演生涯逐渐起步。1987年,她又执导了电影《马蹄声碎》,该片入围第11届意大利都灵电影节特别展映,同时这部作品让她深刻体会到情感的力量和真挚情感与精湛技巧结合的重要性。

但是该片在商业上并不算成功,为此刘苗苗不得不拍摄《拳击手》以迎合市场,但结果并不如意。她曾感到沮丧和困惑,同时也意识到自己仍需努力。1993年,她拍摄的电影《杂嘴子》上映,斩获第50届威尼斯电影节“意大利参议院主席金质奖章”,以及第一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电影《杂嘴子》的成功,让刘苗苗在中国影坛崭露头角。

捕捉真实而深刻的情感

刘苗苗常被问及电影的定义和拍摄方向,她难以言明,只知自己渴望捕捉真实而深刻的情感。

拍完《拳击手》之后许久,某日,刘苗苗遇见已卸任的潇湘电影制片厂厂长傅紫荻。他对她提出批评,也祝愿她成长。1992年,刘苗苗离开长沙前再次拜访傅紫荻先生,却未能见到他。傅先生的妻子向她展示了家族照片,其中一张在父母合葬墓前的照片让她深受触动。她意识到,亲情和生死观是她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1993年,《杂嘴子》在威尼斯电影节获奖,她因此受到关注。一位年轻师妹看完《杂嘴子》之后,在《文汇电影时报》上写了篇文章,题目是《苗苗长大了》。她深知,《杂嘴子》的成功源于她对农村生活的熟悉和亲人的支持,这将成为她继续创作的动力。在未来的日子里,刘苗苗将继续用镜头捕捉生活中的美好瞬间,用电影讲述真挚的情感故事。

西海固情怀

从《杂嘴子》到《红花绿叶》,再到《六谷儿》《带彩球的帐篷》,都是以西海固地区为创作背景。刘苗苗的电影创作始终饱含着深切的西海固情怀,她说她对于这片热土的情谊始于童年。“我祖籍是河北,父母来支援大西北,我出生在银川,12岁那年去了固原,在这里读了初中和高中。”刘苗苗说,在她的记忆中,这里的回忆更多的是关于贫穷和偏远,但这丝毫不影响她对西海固的感情。她去过这里的很多乡村,认识了很多村民,也从他们口中听到了很多关于西海固的故事,正是这些经历和积累,对刘苗苗往后的人生和职业经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创作者的创作,是独自走过黑暗的过程,是一次精神历险。” 凭借《杂嘴子》的成功,刘苗苗成为宁夏电影制片厂的厂长,并执导了电影《家丑》,之后因为患上精神疾病,先后11次进出医院。但在人生的至暗时刻,她依旧坚持创作,并与西海固文学家石舒清先生合作完成了剧本《红花绿叶》,该片斩获第3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等奖项。

创作的源泉

近日,电影《六谷儿》在银川首映,这部影片以宁夏中宁县大战场镇红宝村合唱团的真实事迹为蓝本,深情讲述了村民们追求精神富足、追寻音乐梦想的感人故事。影片巧妙地以“小切口”展现了脱贫地区群众在文化生活和精神风貌上的巨大蜕变。

首映礼上,刘苗苗表示:“其实我们宁夏最好的名片就是真诚、善良。”这正是她希望通过《六谷儿》传达给观众的精神内核。

而在不久前的5月25日,刘苗苗的另一部作品《带彩球的帐篷》也正式登陆全国院线。这部影片由她执导,田壮壮、肖樱担任监制,莫西子诗、柯荣等主演,改编自鲁迅文学奖得主、宁夏作家石舒清的短篇小说《花开时节》。作为《红花绿叶》的姊妹篇,《带彩球的帐篷》延续了西海固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刻画了少女心中那份隐秘而汹涌的爱意,如同大雨般倾泻而出。

对刘苗苗而言,家乡这片土地不仅是她艺术创作的源泉,更是她梦想起航的港湾。正是这片土地给予了她无尽的灵感和滋养,使她的电影艺术得以绽放。她将继续在这片土地上深耕细作,发现更多美好的故事。

记者 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