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之间”历史文物展

认识一个生动的“塞上江南”

版次:14 作者:王敏

展出现场。

普氏野马牙化石。

岩画描绘的羊。

鸱吻

前时,“国际博物馆日”期间,由复旦大学和银川市文物局主办的展览“山河之间——银川地区历史文物展”在复旦博物馆开展,本次展览共展出来自银川的石器、岩画和建筑构件等文物126件(套),所展文物将一个生动的“塞上江南”徐徐展现在观者眼前。

了解西部、读懂宁夏

特殊的历史与地理位置,银川自古是重要的文化交流融合之地,故而在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中表现出鲜明的多元文化特征。深入挖掘和充分展示这些文化,对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重大。

“为了让文物活起来,讲好中国文物故事,也为加强文博单位与高校教育的深度联合,我们特别举办了此次赴复旦大学博物馆的展出活动。”银川市文化旅游广电局(文物局)副局长王海军介绍说,通过这次文化交流活动,不仅向复旦大学师生及社会公众宣传、展示了神秘的银川特色文化,加强两地文化交流,也对人们更好地了解西部、认识宁夏、认识银川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以前文物给我们的感觉,很多时候都是在论文专著或是展柜玻璃中‘高高在上’的姿态,但这次有幸参与布展,尤其是看着远道而来的文物从坚固的装匣中显露出真身时,我们都非常惊喜。”说起这次展览,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参与本次展览策展的学生们很是激动,从去年12月开始,他们这支团队便策划筹办起这次主题展。

窥探万年前古人类的生活

本次“山河之间——银川地区历史文物展”由“流动:世纪华彩水洞沟”“驻牧:惟石能言贺兰山”和“交融:和合共生西夏陵”三个部分内容,展览按照时间顺序,逐步呈现银川从四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至公元十一至十三世纪历史时期的文化面貌。其中,“流动”部分聚焦于宁夏灵武市临河镇水洞沟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的考古发现成果,窥探万年前古人类的生存与演化。此次展览中,普氏野马牙化石和距今4万年的鸵鸟蛋皮最是吸引观众眼球。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负责人介绍,水洞沟发现的鸵鸟蛋皮装饰品非常丰富、非常集中,年代相对比较早,在距今37000年左右的地层中出现。“古人制作鸵鸟蛋皮装饰品会先打琢出毛坯,将边缘磨圆,中间钻孔,再用赤铁矿粉染色。目前发掘出了鸵鸟蛋皮的废品、半成品、成品,清晰地显示出制作这些串珠的工艺流程。这不仅表明人类当时的制作工艺和审美水平,也可能还是某个特定族群的标志,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认知与行为。”

文物背后的丰富内涵

“驻牧”部分讲述的是石器时代迄至西夏,银川地区的古人在岩石上所作的图像。这些图像,有的描摹着飞禽走兽与乐舞狩猎的周遭万象,有的通过手足印记和人面像抒发着内心丰富的情感。“本次展览所展示的这些特殊的‘图像’让来观展的观众印象深刻,也打开了大家的想象力,是一次与古人的近距离对话。”策展团队组长、文物与博物馆系2021级本科生胡南说。而在“交融”部分,则通过集中展示西夏陵陵园建筑构件,展现了西夏风格与唐宋建筑文化的交织融合。

“我们希望通过文物的展示,让观众能够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了解中华民族是如何打破地缘关系,一步步形成文化共同体并拥有共同的文化价值观,从而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和历史观。”王海军说。

记者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