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林间道 人在画中游

银川慢行绿道 连起美好风光“串”起诗意生活

版次:5 作者:吴春霖

新建成的阅海湖环湖绿道,串联起城市生态空间和绿色资源。记者 海坤 摄

华雁湖边的健身步道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记者 吴春霖 摄

市民在毓秀公园的健身步道上跑步。 记者 吴春霖 摄

市民在新建成的阅海湖环湖绿道上欣赏美景。记者 海坤 摄

既能徒步、慢跑、骑行,还能成为日常的绝美打卡背景,城市绿道作为城市肌理中不断生长的绿色空间,成了市民繁忙生活中可望可及的田园诗意。近年来,银川市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城市绿道建设,通过一条条绿道串联城市自然山水人文,服务百姓休闲游憩健身,促进城乡绿色协调发展,让人民群众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如今,一条条蜿蜒曲折的绿道就像城市的“毛细血管”,“走在林间道,人在画中游”,城市绿道串起了大美银川的美好风光,也装点了百姓的幸福生活。

新建改造绿道 让城市交通更加绿色低碳

绿道是一种线形绿色的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滨河、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依势而建,它是供行人和骑行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连接着公园湖泊、城市绿地、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市民居住区、大型广场、文化活动中心等开放型场所。近年来,我市着力优化绿色共享空间,推进城市绿道建设,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宜居水平。一条条绿道串联起城市山水人文,让人们忙碌的生活“慢”下来。

早上6点半,家住金凤区国奥村小区的跑步爱好者郭桂龙已换好舒适的跑鞋,到绿道上慢跑健身。从家门口出发,宝湖路正源街到亲水大街这段路线,是郭桂龙每天必经的路线。

“每天在绿道上慢跑,让我在快节奏的城市中放慢脚步,体验生活中的美。”郭桂龙说,行走在宝湖路慢行绿道中,绿树繁花、步步如画,沿途就是华雁湖,风景如画,彩色的绿道与周边的绿植相得益彰,城市生活也被渲染出不一样的诗意和从容。

路在景中,景在路上。宝湖路慢行绿道就像一条生态长廊,为华雁湖围上了一条漂亮的丝带。夏日清晨或傍晚时分,不少市民在这里或散步,或跑步,或骑单车,或带着孩子游玩嬉戏。郭桂龙说:“慢行绿道未修建之前,人车混行,走在其中提心吊胆。现在建了慢行绿道,路一下子宽多了,走在上面既舒适又安全。”

作为城南交通的重要通道,宝湖路曾经因机动车道窄,行人、非机动车和机动车混行,交通易发生拥堵。作为银川市交通疏堵“6+N”工程中53项配套工程之一,2022年3月,宝湖路慢行绿道工程正式实施,通过长2566米的慢行绿道改造,宝湖路的机动车道增加至7条,同时向南北两侧林带各拓宽6.5米,用2.5米宽的绿化带作为硬隔离,并新增各2米宽的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极大提升了市民出行的安全性,还潜移默化地让城市交通更加绿色低碳,可谓一举多得。

而在新华路(民族街—凤凰街)的慢行步道建设中,在主车道两侧各增加了1.5米宽的非机动车道和1.5米宽的人行道,同时建设了2米宽的绿化隔离带提升道路景观。改造后的新华路道路功能进一步完善,原有的“机非混行”状况得以改变,实现了“机非分离”,提高了非机动车和行人出行的安全性、舒适性,营造了绿色出行环境。家住附近的李华每天都会早起晨练,现在家门口新修了慢行步道,让她锻炼的心劲更大了。“路边有风景看,走起来更舒适,人也神清气爽。”李华说。

记者从银川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了解到,近年来,我市坚持生态环境与人居环境协同发展,将城市“山、水、林、田、湖、草、沙”和园林绿地、公共空间等自然融合,通过实施交通疏堵“6+N”系列工程,新建、改造了一条条城市绿道,有效改善了绿色出行环境,提升了城市交通网络通行品质,城市生态肌理更加健康充实,赢得市民一致好评。

城市绿道多了 市民热衷绿色出行

初夏时节,银川万木葱茏,绿意盎然。茶余饭后,市民们结伴散步、锻炼身体,一条条健身步道成为“家门口”的别样风景,全民健身的滚滚热潮在银川蔚然成风。

家住金凤天山熙湖小区的陈蓉每天都会来到典农河边的健身步道跑步健身,这已经成了她生活中雷打不动的事情。“我长年保持着健身的习惯,自打典农河有了健身步道,修建了小微公园,我天天都会沿着河边走一圈,在公园里跑跑步。以前遛弯只能是‘压马路’,来往车辆多,不太安全;现在出门就有健身步道,特别方便,附近的灵芝园还有健身设施,走累了有供休息的休闲椅和凉亭,随时随地就能享受绿色、低碳、健康的生活。”陈蓉说。

一边听着轻松舒畅的音乐,一边在去年新修的唐徕渠边(上海东路—解放西路)的健身步道上漫步,这是市民丁彩霞退休后每天必做的事。作为一名健步走爱好者,丁彩霞不仅让自己乐在其中,还带动了身边不少人加入,通过这项运动传递绿色出行和健康生活的理念。丁彩霞认为,之所以有更多的人愿意加入健步走这项运动,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近年来银川的绿色出行条件越来越好。

从最美骑行公路新小线慢行道,到雪绒巷、祥安巷和新昌路三条“最美回家路”,不难发现,慢行步道与骑行道的优化设置已成为银川市街区改造工程中的重点。城市绿道越来越多了,人们也越来越愿意选择绿色出行。

作为一名资深骑行爱好者,骑行达人吴顺林对于城市绿道的建设深有感触。“我骑车好多年了,以前觉得城市的骑行环境并不好,因为机动车比较多,总是担惊受怕,这几年城市绿道越建越多,感觉特别安心,尤其是车道两边的风景宜人,跟大美银川的气质也更加契合。”吴顺林告诉记者,过去,银川自行车车道不连续、车道过窄、路面坑洼不平、被机动车占用等等“不友好”的问题,让很多骑行爱好者望而却步,但随着慢行绿道逐渐延伸,激发了市民的热情,骑行热慢慢回潮。这不仅有助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助力低碳城市建设,也能够带动绿色文旅经济和消费的发展,实为多赢之举。

近年来,围绕解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布局不优、供给不足等问题,银川市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合理布局体育设施和健身步道,打造“15分钟健身圈”,让城市社区全民健身的“毛细血管”更加畅通。如今,市民漫步在健身步道,看水草青青、鱼儿畅游,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一条条健身步道让公共服务覆盖全民、服务全民、造福全民,推动全民健身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社会时尚。

据银川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银川市健身步道延长至330公里,自行车道拓展到230公里,体育场地面积961.59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32平方米,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43.37个,其中户外场地面积约800万平方米。除了常见的健身步道、健身路径、球类运动场地外,山地自行车场、攀岩、飞盘、露营、赛马场等户外专项运动场地也逐渐增多,其类型也日趋多元,为户外运动爱好者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选择。

城市绿道建设不止步 为美好生活提供支撑

城市绿道,一头连接城市,一头连接自然,成为现代化进程中“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生动注脚。除了徒步、骑行,近年来,我市还不断通过绿道建设,将城市及景区、湖泊、湿地、公园绿地等自然资源联系起来,统筹推进文体旅商融合发展,营造更具吸引力、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生活消费新场景。

4月底,银川阅海湖环湖绿道(西岸)正式交付使用,该项目作为城市北部的“毛细血管”,承载着生态、休闲游憩、景观美学、社会文化、经济产业等诸多功能,绿道同步新建桥梁3座、滨水广场3处、4处驿站及基础配套设施,将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一个集休闲娱乐、健身运动、观光旅游、体验自然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绿色滨水长廊。5月25日傍晚时分,记者在阅海湖环湖绿道(西岸)看到,不少市民带着家人在这里一边骑行,一边欣赏着阅海湖的旖旎风光。“阅海湖环湖绿道建得非常棒,我和孩子一起骑行时,阅海湖的风景一览无余,我们边骑行边欣赏风景,时不时地停下来拍拍照、看看水鸟,我们都乐在其中,完全没有累的感觉。”市民魏宏亮说。

记者了解到,阅海湖环湖绿道以绿道串联城市生态空间和绿色资源,链接了阅海滑雪场、欢乐岛、银川国际交流中心、悦海宾馆、水上公园、团结路广场、览山公园、中国花卉博览园等具有特色功能的景区景点,形成了一条独具文化特色的绿色生态廊道,可为城市居民慢跑、散步、骑行等活动提供绿色开敞空间。而随着该项工程的逐步完善,不仅能为市民群众提供更多户外活动空间和休闲生活方式,也将带动整个区域市政配套建设的发展,串联整合景点,改善城市印象,提升城市品位,打通经济脉络,直接带动旅游、运动、休闲、餐饮、商贸等相关产业发展。

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吴晓芹认为,如今在银川,骑车、步行正变得越来越便利、舒适,这已成为近年来市民切身可感的变化。继续推进城市绿道扩容和慢行系统优化,将令市民在这方面的获得感更加明显。这背后是城市交通发展理念从“以车为本”向“以人为本”的升级。同时,这种健康、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也必将进一步增进和丰富银川的独特魅力。

银川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城市规划的思路中,通过城市绿道的建设,能留出更多的城市道路资源给行人和非机动车辆,让各种出行方式都得到合理发展和利用。慢行系统发展得越快,就越能为绿色出行和美好生活提供支撑。

提升市民通行的舒适感,让慢行绿道成为扮靓城市的新“名片”。慢行绿道不仅是道路,也是城市规划建设的“思路”。作为市民休闲和出行的选择,绿道引导市民走向绿色低碳生活,助力养成绿色出行的良好习惯。下一步,银川市将继续推进城市绿道建设,把城市绿道打造成百姓身边有活力、有温度的绿色生活空间,让市民享受更好的绿色生态宜居环境,同时继续探索城市慢行系统发展模式,丰富“公交+慢行”多样化绿色出行选择,构建“通勤圈”“生活圈”“商业圈”高度融合的通勤体系,让市民享受活力、健康、低碳的绿色出行方式,逐步建成高效率、多元化、一体化发展的绿色交通出行体系,让绿色与生态融进城市肌理,沉淀为市民触手可及的幸福。

记者 吴春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