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

统筹推进一体化治理绘就人水和谐新画卷

版次:3 作者:吴春霖

夏日的华雁湖风景秀丽,成为市民的休闲好去处。

2014年3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十年来,在“十六字”治水思路指引下,银川市以先行区示范市建设为引领,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问题,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一体化治理。十年来,水生态保护理念深入人心,水利设施建设日益完善,河湖长制责任体系全面建立,人水和谐新画卷徐徐展开。

精细化河湖管理格局

全面形成

银川这座城市里水系环绕,碧水蓝天映入其中,描绘出怡人美景。这其中,河湖长制功不可没。近年来,我市全面深化河湖长制,各级河长在“治、管、护”方面下真功,逐步营造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水生态环境。

作为华雁湖四级河湖长,金凤区长城中路街道金宇名庭社区党委书记黄雅茹每周都要巡湖,巡完后她会将巡湖的照片上传至银川市河长制工作系统。“通过河湖长制的全面推行,华雁湖淤泥、杂草少了,漂浮物没有了,水生态逐步得到修复。”黄雅茹说。

“十年来,银川市河湖长制责任机制全面健全,河湖岸线管理逐步统一规范,精细化、常态化河湖管理格局全面形成。”银川市水务局河长办负责人岳晓燕告诉记者,我市先后出台河长制实施方案、六项制度、“河长+警长+检察长”河湖保护长效机制、河湖长制联席会议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着力整治黄河沿岸非法排污口及“乱占、乱采、乱堆、乱建”四乱问题。通过实行河湖长制,我市已有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900余名,覆盖全市248条河沟和61处湖泊,全市河湖长制党政责任链、部门共治圈、全民参与网基本建立,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全面消除,逐步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河湖长制工作从“有名有实”向“有力有为”转变。接下来,我市将持续深化“河湖长+”模式,综合施策、水岸共治,不断提高河湖治理和保护水平,以生态环境整体质量改善和提升,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按照“东连西扩、中部提升”的工作思路,近年来,银川市不断推动河湖生态保护与治理取得新成效,河、湖、沟、渠、库、湿地交织贯通的区域性水资源调控体系和城市水环境生态圈正在形成。

以最硬措施落实黄河大治理大保护

按照“生态立市”发展战略,以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环境为目标,近年来,我市实施了河湖连通整治等一系列工程,做活水文章、做优水生态,构建一城活水生态网,在银川大地铺展了一幅湖光山色的美好画卷。

“近年来,我市实施滨河水系净化湿地扩整连通工程,利用原有银川滨河大道东侧0.8万亩水域,扩挖、连通中干沟至贺兰县北大沟近50公里的水系,截流了13个入黄排水口,连通黄河湿地公园、滨河湿地公园、长河湾湿地3处原有湿地,新建中干沟、第二排水沟、银新干沟、永清沟、北大沟等5处人工湿地,在北大沟形成黄河银川段统一入黄口,目前北大沟入黄口水质稳定在Ⅳ类以上。”银川市水务局局长董建华说。

十年来,我市以最严要求、最实招数、最硬措施落实黄河大治理大保护。编制《黄河银川段生态保护治理方案》,一批违建项目得到清理整治,收回黄河银川段两岸河滩地面积约18.97万亩,建成南北贯通50公里、面积1.1万亩的滨河水系,串联入黄湿地8处,截流9条主要入黄排水沟汇入,水体通过自然沉淀、水生植物净化等由北大沟统一进入黄河,9条入黄排水沟水质稳定达到Ⅳ类及以上,黄河银川段国控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Ⅱ类优水质,打造了黄河两岸绿色生态廊道。

“从治水、用水到近水亲水,银川市正逐步实现人水相亲、和谐共荣。”董建华说,依托得天独厚的水资源,银川市的绿水青山正变为金山银山。

城乡水资源保障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不断增加,银川市面临水资源总量不足的问题越发凸显。2018年,银川都市圈城乡西线供水一期工程启动,2019年正式通水,西夏区、金凤区、兴庆区180万城乡居民喝上了优质安全的黄河水。2020年6月2日,随着西夏水库储蓄的黄河水奔涌流入银川水厂,35万贺兰县及永宁县居民喝上了口感更优质、更甘甜的地表水。至此,我市实现了黄河水供水工程+备用水源地两套城市供水方式的成功转型,用地表水成功替换地下水。

银川市按照“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原则,严守水资源总量控制红线,不断加强水资源管理,城乡水资源保障水平跨越式提升。十年来,全市水资源利用水平实现根本性提升,人均取水量由813立方米降至686立方米;万元GDP取水量由160立方米降至74.98立方米,工业万元增加值取水量由60立方米降至25.52立方米;农业亩均取水量由771立方米降至653立方米,农田灌溉有效利用系数由0.438提高至0.56,再生水综合利用率由0稳定达到50%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十年来,全市超采区综合治理取得决定性成果,通过水源替代、节水管理、自备井封填等工程,逐年压减超采区地下水开采量,地下水位累计回升7.52米,稳居全国108个城市前列。

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

一直以来,银川市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围绕构建生态安全屏障,以节水为重点,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权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

银川市通过不断完善城市节水法规制度,以法之力拧紧节水“水龙头”,扎实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近年来,银川市充分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主题宣传实践月”等宣传节点,开展节水宣传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乡村等“五进”活动,营造了全社会节水爱水、惜水护水的良好氛围。

市水务局引导企业加大节水改造投入,鼓励企业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组织创建一批节水型企业。截至目前,创建区、市级节水型企业33家,其中用水量100万立方米以上企业建成节水型企业达75%,银川经开区和苏银产业园成为自治区第一批节水型园区。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工作,银川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用水效率逐步提高,产业结构和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水资源“三条红线”多年来均未突破。

十年云卷云舒,十年浓墨重彩。接下来,市水务局将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建设和“四水四定”试点市建设,以推进用水权改革为抓手,严守“三条红线”约束,打好节水控水攻坚战、新时代黄河保卫战、现代治水持久战,以更大力度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以绿水青山助推银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持续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记者 吴春霖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