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在银川——

环保理念入人心 绿色新风扑面来

版次:04 作者:肖梦琪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低碳是高品质生活的时代潮流,近年来,银川群众践行简约适度的生活方式,培养保护环境的思维意识,推动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

节约在身边妙招共分享

“我家一直执行四步节水法,每一滴水都要经过4次利用,从水龙头流出的水,最先用来淘米、洗菜,然后把水收集起来用于刷碗、浇花或洗抹布,接着用这些水洗拖把,最后冲马桶。”6月3日,兴庆区大新镇燕依园社区居民李彩芬穿梭在家中的各个房间,向居民讲解自家的节水细节。

李彩芬今年73岁,一直践行着节约、低碳的生活准则,作为邻里公认的“节水达人”,她常常教大家一些节水小技巧。“其实一开始,节约用水也是为了节省点钱,后来社区经常在居民微信群、广场开展宣传活动,我也明白做好这些小事就是在节约资源,那就更得将节约、环保行动坚持下去了。”李彩芬说。听完她的分享后,居民们纷纷回家效仿,还和她讨论心得,邻里关系也更加融洽了。

“节约用水,从我做起”“适度点餐,拒绝浪费”……从广场上张贴的精美海报到微信群里的温馨提示,在燕依园社区,类似的标语随处可见。为引领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社区成立了志愿服务队,通过发放倡议书,让群众增强节约意识;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社区大讲堂开展多场宣讲,引导居民自觉节能、节水、节粮;还制定打卡行动,实行积分奖励制度,让大家感受到环保行为带来的实际回报。

垃圾分类护家园

“垃圾分一分,环境美十分”,近日,兴庆区综合执法局环卫服务中心举办了一场生动有趣的垃圾分类宣传活动,通过智慧大转盘、趣味问答、手工制作等多种形式,向居民普及生活垃圾分类的意义。

临近中午,紫金社区颐水苑小区居民陈燕坐在餐桌前择菜,她将不要的菜叶顺手扔进厨房角落的一个小垃圾桶内,这是她家专用的厨余垃圾桶。今年小区建设了“好氧堆肥”示范点,居民把厨余垃圾分类投放后,社区工作人员再进行加工制作,经过60天的发酵可将肥料领回家,用于养花种菜。

走进颐水苑小区,这里处处彰显着绿色低碳气息,广场上有用废旧物料改造成的休闲桌椅,墙面上是用瓶盖、轮胎制作成的景观小品,旧物变废为宝的同时,环保理念也在潜移默化中更加深入人心。除此之外,社区还设立了“网格长”“单元长”制度,每周定期开展垃圾分类知识宣传,促使居民完成从“要我分”到“我要分”的思想转变。

以林为伴 守护一方青绿

地处毛乌素沙漠与黄河交接处的月牙湖治沙林场,不仅是动植物的栖息宝地,也是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的绿色屏障。而绿色景象的背后,有一份是护林员刘洪海的守护。

每天,刘洪海都要和同事们进行日常巡护工作,一路上,他们不仅要清理重点部位的枯枝落叶,消除火险隐患,还要观察林区树木的生长状况并做好记录。这样的工作,刘洪海已经坚持了30多年。

1992年,刘洪海正式成为一名护林员,那时这里的风沙很大,常常一出门就是满嘴满眼沙,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大家种下了一棵又一棵树苗。“当时交通不便,每次都要背着树苗走进沙地,由于沙地进水困难,栽种一棵苗木至少要向下挖一米深,需要花费不少工夫。但辛苦没有白费,随着一年又一年的植树造林,一片片树木筑起了一道道绿色屏障。目前,林场已经成为杨树、柳树、白蜡、樟子松、云杉等各类植物的家园,还吸引了野兔、野鸡、斑鸠等众多野生动物在此安家落户,月牙湖乡的环境也有了明显改善。走进林场,看着曾经种下的小树苗长得高大挺拔、枝繁叶茂,心里感觉非常欣慰。”刘洪海说。

现在,每年到了植树造林的季节,会有不少志愿者来到林场参与义务植树,刘洪海便会去指导大家种树,确保种一棵活一棵。“再有几年就退休了,我一定会坚守好岗位,即使退休也要继续当林业志愿者,守护好这片林地。”刘洪海说。

记者 肖梦琪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