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脚后跟疼

可能与这几种病有关

版次:13 作者:刘威

很多人都曾有过脚后跟疼的情况。大多数人都会认为是站太久、走路太久、鞋子不合适导致的。其实,经常脚后跟疼还有可能是其他疾病引起的,病因也多种多样,其中足底筋膜炎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跟骨骨刺、跟腱炎、足跟脂肪垫炎等也与足底疼痛密切相关。

1 刀刺样痛、活动受限 可能是跟骨骨刺

日前,市民张阿姨因右足跟疼痛难忍来到医院骨科就诊。据张阿姨说,她一直觉得自己的脚后跟像刀刺疼痛,每走一步都疼痛难忍,根本没办法行走,已经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医生接诊后,根据一系列相关检查,初步诊断其为右足跟骨骨刺形成,建议通过微创手术治疗。

跟骨骨刺是一种正常的生理退化现象,也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生理反应,一般多见于中老年人。银川市中医医院骨伤三科沈阳医生介绍:“跟骨承受的重量很大,在自身重力的影响下,久站或长时间行走,跖腱膜反复牵拉其位于跟骨的附着点,使其长期处于高应力状态,局部就可能出现骨刺。同时,周围软组织因为反复慢性劳损会出现无菌性炎症,就会导致足跟部疼痛的发作。”

有些中老年人发现足跟长了骨刺后,就使劲运动,试图把骨刺磨掉。但实际上恰恰相反,骨刺作为保护性的代偿机制,越磨反而可能病情越重。

在跟骨骨刺形成的早期,若疼痛难忍,最好适度制动休息,避免久行久立,可外用消炎止痛药物等涂抹至患处缓解疼痛。鞋子可选用厚底弹性良好的运动鞋或放置海绵跟垫,以减轻足跟部高应力状态。

2 足跟上方痛 警惕跟腱炎

跟腱长约15cm,一头连接着小腿后方肌肉,另一头连在脚后跟骨头上。我们走路、跑步和跳跃都会使用到跟腱。如果使用过度,长期反复牵拉,就容易导致跟腱内的纤维出现劳损、细微挫伤或撕裂,从而引起跟腱发炎,出现脚后跟上方疼痛等症状。

沈阳医生进一步分析,如果运动前没有做好准备活动,运动强度突然增加,容易拉伤跟腱,引起急性跟腱炎;鞋子不合脚、运动场所地面过硬时,跟腱不能有效缓解负荷,也会加重跟腱的损伤;扁平足、过度肥胖、小腿肌肉无力、小腿肌肉僵硬紧绷的人群,在运动时跟腱负荷加重,长此以往也会诱发跟腱炎;年纪较大且体重偏高的人群也容易患上跟腱炎。

跟腱炎的疼痛往往有以下特点:症状较轻的时候,早晨会感觉到脚后跟上方疼痛、小腿后方肌肉僵硬酸痛;严重者跟腱部位还会表现出肿胀甚至发红。脚踩地、踮脚尖、跑步、跳跃等活动均会诱发疼痛,或让疼痛感加重,休息一下能明显缓解。

针对轻度跟腱炎可以采用保守治疗,包括腓肠肌拉伸训练、矫形鞋垫或者矫形鞋、针灸理疗、小针刀松解、药物治疗。应避免反复局部激素封闭注射,防止跟腱脆性增加而导致跟腱断裂。减少剧烈运动,经过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3 晨起下床脚后跟疼,多是足底筋膜炎

今年60岁的王叔,平时非常喜欢健步走,几乎每天都会走2万步以上。看到自己的步数在朋友圈中名列前茅,心中得意不已。但突然有一天,他早上起床下地时,脚后跟就像触电似的有刺痛感,走几步路后,症状又逐渐缓解。不过,只要走路时间一长或者久坐起身,脚后跟疼又会发作。就诊后,王叔最后被诊断为足底筋膜炎。

沈阳医生介绍,足底筋膜炎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是导致足跟痛的主要原因。足底筋膜是位于脚底的一片质地轻薄的结缔组织,形状像面扇子,从脚跟一直延伸到脚趾处,主要负责支撑脚部。当人在走路或者跑步的时候,足底筋膜会随着脚部伸展和收缩,给脚部提供足够的弹力和扭力,同时也会吸收来自地面的反作用力。如果足底筋膜使用过度,长时间处于一个伸张的状态,或者突然受到异常重压,就可能造成筋膜受伤,诱发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炎最常见的症状是按压疼痛和晨起第一步脚后跟痛。这主要是因为经过一个晚上的休息,足底筋膜不再负重,会处在较为收缩的状态。因而当早晨下床踩地时,会对足底筋膜产生较大较快的牵拉,进而引起疼痛。但在行走一段时间后,足底筋膜会变得较松,因而症状会缓解。但若过度行走,足底筋膜被牵拉的次数渐增,脚后跟就会又疼起来。”沈阳医生解释。

除了韧带因年龄增长退化所致外,还有很多原因都可能导致足底筋膜炎的发生。足底筋膜炎的高发人群包括:超重或肥胖人群;长时间站立或行走的人;扁平足患者。

对于早期的足底筋膜炎,可以通过适当制动休息、泡脚以及更换厚底、柔软舒适的鞋来缓解临床症状。经上述治疗方案仍不能缓解者,建议前往骨科门诊系统治疗。

4 中年女性脚后跟疼,可能是更年期作怪

“也没有运动,但脚后跟总是疼,膝盖也疼,腰酸背痛,有时夜里疼得睡不着觉。”52岁的徐女士说,最初以为是关节炎,但就诊后,才发现自己这些骨痛的症状是更年期惹的祸。经过一段时间对症治疗后,徐女士骨头不疼了,晚上总算能睡个好觉。

记者了解到,除了潮热、爱出汗、爱发脾气等典型症状外,女性更年期还有一些症状容易被人忽视,包括关节酸痛、两膝酸软无力、足跟痛。这是因为女性进入更年期以后,随着雌激素水平下降,对钙质的吸收能力也开始减弱,容易出现骨质疏松、钙质流失的情况。

记者 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