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进喜 匠心传承“铸”梦人生

版次:06 作者:

近日,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发布了20名首届“全国科创名匠”选树宣传名单,工程师高进喜成为宁夏唯一登上该榜单的科技工作者。作为六盘山实验室(宁夏回族自治区装备制造实验室)智能铸造及装备技术研究中心的资深高级工程师,高进喜凭借其在铸造领域的卓越贡献和创新精神,获得了这一殊荣。他不仅在铸造技术上取得了显著成就,更以其对工艺的执着追求和对品质的不懈坚持,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科创名匠”的深刻内涵。

匠心精神 一脉相承

6月5日下午,一场别开生面的劳模工匠进校园示范宣讲活动在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盛大举行,宣讲团的核心代表,全国首届“科创名匠”高进喜,登台分享了他的职业成长之路。

高进喜在演讲时,回顾了自己如何从一名普通的铸造工人,逐步成长为杰出的铸造科技工作者的心路历程。他特别强调:“差一点也不行”,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铸造业自古传承下来的精神内核。

中国铸造业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1700年至公元前1000年间,便迎来了青铜铸件的鼎盛时期。随着冶金技术的日益精进,“翻砂匠”这一职业也应运而生,成为传承千年铸造技艺的守护者。经过两千多年的技艺磨砺,“翻砂匠”们已将铸造工艺推向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他们以粘土或粘结砂为塑形基础,根据铸件精细的尺寸要求,匠心独运地制作砂型模具。随后,将高温熔化的液态金属倾注其中,待其冷却凝固后,再细心地剥离外层的砂质。紧接着的除砂、修复、打磨等工序,每一步都凝聚着匠人们的心血与智慧,经过他们的巧手,最终呈现出一件件精美的铸件艺术品,闪烁着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与独特匠心。

与砂土、金属为伴

我国在春秋战国时代便开始了铸造钱币的历程,所使用的正是翻砂技艺。那时,翻砂铸件在农耕社会中随处可见,因其广泛的应用和悠久的历史,这一行业在当时的社会中享有较高的地位,并受到其他行业匠人的尊重。

如今,我们或许无法直观感受到古代翻砂匠们的匠心独运,但通过高进喜和他的同行们在铸造业中的坚持和努力,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那份对工艺的执着和对品质的追求。1996年,高进喜从沈阳大学毕业,回到家乡宁夏投身铸造业,当了一名普通的铸造工人,也就是“翻砂匠”。而这份工作却是脏、累、苦的代名词,他们需要长时间面对高温和灰尘,双手在砂土和金属间穿梭,每一道工序都需付出巨大的体力和精力。他们的工作环境往往充斥着灰尘,一天下来,脸上、身上都会覆盖上一层厚厚的黑灰,但即便如此,他们仍默默坚守着。

“我的想法很简单,既然做了这份工作,就要做好。”尽管工作环境恶劣,工作条件艰苦,但高进喜始终保持着对铸造事业的执着。他每天沉浸在车间里,与砂土、金属为伴,用心感受着每一道工序的微妙变化。这一干,就是近30年的时间。

创新思维和实践勇气

高进喜的日常工作,虽然看似单调乏味,但每当他与同事们围坐一起,深入探讨技术细节时,总能碰撞出火花。“我们追求的是每一个环节都达到行业的最高标准。”他坚定地说。然而,“最高标准”这四个字背后,却蕴藏着无数的挑战与突破。它不仅仅是对现有水平的超越,更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高进喜深知,要实现这一目标,单靠“较真”的精神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源源不断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勇气。

2017年,铸造行业一度陷入低谷,高进喜带领团队迎难而上。他们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了铸件品质,构建了智能化生产线,从而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这一系列的变革,不仅成功打破了市场局限,更将产品推向了美国、德国、瑞典等国际市场。公司的铸造业务也因此实现了质的飞跃——砂铸铸件年产量高达2万吨,总产值突破10亿元,每年还为社会新增就业岗位约500个。

为铸造技术注入新活力

高进喜并未满足于传统的生产模式,面对铸造行业存在的环境污染难题,他积极寻求变革,主导了智能铸造生产线项目,采用先进的环保技术和设备,显著降低了生产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推动了铸造生产的绿色化和智能化进程。这一创举不仅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为铸造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树立了新的典范。

此外,在新材料研发方面,高进喜也取得了显著成果。他带领团队成功研发出抗硫化氢材质LCC以及抗腐蚀、耐冲刷的A890-3A、A890-4A等新型材料。这些材料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铸件的耐用性和可靠性,填补了行业内的材料空白,为铸造技术的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最初的铸造车间见习工到如今智能铸造研究中心的骨干,高进喜带领团队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和项目难关,他主持完成省部(区)级以上重点科技研发项目10余项,获得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9项,省部(区)级科技进步奖3项。

在探索和奋斗中,高进喜和团队不仅证明了“中国制造”的实力,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工匠精神的魅力和价值。

记者 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