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需要平衡

版次:2 作者:王媛

近日,教育部发布通知,启动义务教育阳光招生专项行动,重点治理7类隐蔽违规招生操作,坚决整治“暗箱操作”“掐尖招生” 等乱象。其中,“是否设立或变相设立重点班、快慢班,以此名义掐尖招生”的排查,引起了大众广泛讨论。

“排查中小学重点班、快慢班”为何会受到如此高度的关注?一方面,这一话题涉及了“有教无类”的公平教育诉求,即避免教育资源倾斜,使每位学生都能获得同等质量的教育需求。尽管分班制度的最初目的是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但长期以来,这种教育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偏差,学校看重重点班学生、忽视普通班学生,导致了学生间的“马太效应”,使优等生与普通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另一方面,该问题激发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探讨,即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水平与发展需要,施以差别化、个性化的教育教学。在上述话题的讨论中,也有人担心“取消快慢班、重点班”会造成“一刀切”式的教育,出现接受能力慢的学生“赶不上”、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的问题,使教育实现了“高公平”,却忽视了“高质量”。

由此看来,只有解决好“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平衡问题,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良性发展。但这一任务不是仅仅通过取消重点班、快慢班实现的,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如何在教育公平的基础之上实现“因材施教”,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得到符合其自身能力的思维训练。

面向全体学生群体的“因材施教”,要求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以找到既符合教育公平原则,又能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教学模式。为此,上海市教科所的研究员胡兴宏提出了“班内分层”教学理念。这种教学模式通过“隐性区分”的方式,对班内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能够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这样不仅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也有利于不同学习水平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助,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较好的发展。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是万能的,班内分层教学也不例外。实施过程中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和成长变化,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分层的公平性和科学性,使教学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

“全面排查中小学重点班”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但面对公众有关“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顾虑上,我们还需积极探索,拿出实现教育“高公平”和“高质量”的有效手段,做好理念与方法上的创新。

王媛 (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21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