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棉纺织厂的工业记忆

版次:8 作者:吴璇 李振文

曾经银川棉纺厂所在,已是一派繁华的商圈。记者 李振文 摄

昔日的银川棉纺织厂。晓君 供图

如今的西夏区怀远夜市一带,每天人潮往来,一派商业繁华,但很多年轻点的人可能不知道,这里曾经是宁夏首个现代化棉纺织企业——银川棉纺织厂所在。这座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老厂子,从1958年批准筹建,到2000年退出历史舞台,走过了四十多年的风雨浮沉,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工业印记。

初次筹建

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宁夏的棉纺织工业开始迎来较大的发展机遇。

经纺织工业部批准,开始筹建银川棉纺织厂。建成后,这将是宁夏首个现代化的棉纺织企业。“筹建这个厂子的初始力量,是一批从西安来的工人,也一同带来了当时的先进技术。”曾经参与过银川棉纺织厂筹建,其后在工厂担任车间主任,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离开的邹熊先生回忆道。

然而,由于当时的国民经济建设进行了调整,这个厂还未完全建成,就被迫“下马”了,但为了保存已有的生产技术骨干力量,仍开动了已安装的部分设备,勉强维持着生产,为银川市民提供日常生活所需的白布。

这个棉纺织厂虽然没能完全建起来,但当时西安来的技术工人却留了下来,到了之后重新启动银川棉纺织厂建设时,他们和支援三线建设来到银川的纺织专业的大学生们一起,出技术、出人力,在不同的岗位上奋斗,把自己的青春和力量奉献给了这片土地。

重新上马

1964年三线建设时期,宁夏工业全面发展,宁夏橡胶厂也在其中,而橡胶厂的发展,离不开配套的棉纺织工业,于是,1965年,银川棉纺织厂的建设被重新提上了日程,邹熊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参与到了该厂的筹建中。

他还记得当时为厂房选址的情况。“当时这里是一片空地,空地南边的纬六路(今北京路)一带,还全是绿化带,西边是荒芜的大片沙地,北边则是当时的宁夏大学。”

这样的环境,在现在看来十分荒凉,但对当时棉纺织厂选址来说,却是个难得的好地方,不仅地势平坦,而且周边的基础设施不错,职工工作生活都相对方便。

银川棉纺织厂建设重启后,设计规模也有所提升,棉纺锭达到了3万锭,自动织布机比原来少了些,却多了84台帆布机。这些帆布机搭配着新建的全封闭式厂房,让银川的棉纺织工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里不再只能生产日常生活所需的白布,而且也能生产出供橡胶及其他工业所需的帆布。“三线建设初期,条件艰苦,很多企业初建时都会采用一种‘干打垒’的方式建房,我们那时候也是这样,已婚职工的宿舍是干打垒的土坯房,只有单身职工因为人数多,集体住宿,才建了一幢三层的砖瓦房当职工宿舍用。”

尽管生活条件简陋,但为了保证生产,当时建设的厂房却一点没打折扣,全封闭式的厂房内温度、湿度都用空调来调节。“棉纺织工业生产,对温度和湿度的要求都比较高,在传统的厂房里,常常会因为温湿度不合适影响生产,我们当时全封闭的厂房,有多台中央空调调节,能确保生产顺利进行。”

高光时刻

上世纪80年代,宁夏纺织行业迎来了发展的繁荣期,各类厂房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扩建和改建,银川棉纺织厂也在改扩建的行列中,增加了宽幅织机和精梳设备,并对纺纱设备进行了更新和改造。“当时银川棉纺织厂的生产规模虽然在全国来说不算大,但也为银川和周边的橡胶工业发展提供了不少的帆布原料。”当时在厂里工作的刘师傅在接受我们采访时回忆。

在刘师傅的记忆中,这段时间,也是棉纺织工业最为辉煌和“高光”的一段时间,全国各地的棉纺织业迅速发展,至1991年全国棉纺锭发展到4191万锭,生产能力占世界第一位。而银川棉纺织厂的效益也是蒸蒸日上,根本不用担心销量。

然而,危机已悄然埋伏在繁华之中。

老厂落幕

结合刘师傅的回忆与《宁夏通志》中的记载,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全国棉纺织行业开始出现滑坡。银川棉纺织厂在全国这种大形势下,由于其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较低、产品档次低、缺乏市场应变能力,更是处于举步维艰的地步,从1993年以后便连年亏损。

1998年国家对产能过剩的棉纺织行业实行压锭淘汰政策。银川棉纺织厂的落后设备被国家列入压缩淘汰计划。在严重亏损和压锭淘汰的形势下,银川棉纺织厂已难以继续维持,在没有别的出路的情势下,于2000年被列入国家破产计划,并于当年9月宣告依法实施破产。

如今,曾经的老厂已经不复存在,昔日繁忙运转的生产车间,已成人流熙攘的都市商圈,只留下了些许老地名的痕迹。时光前行,无论是当年踌躇满志,为三线建设付出青春与汗水的人们,还是如今在周边各高校努力学习,想要为自己,为家乡争一个未来的学子们,都会看到这片土地越来越好的发展,也都不会被这片土地所遗忘。

记者 吴璇 李振文

链接

宁夏早期棉纺织业历史

宁夏试种棉花虽有较长的历史,但因产量低,交通不便,也缺少电力供应,机械化生产棉纺织工业发展较晚。但采用古老的纺纱工具和木织机进行纺纱织布的小作坊和家庭式的手工纺织业则较早。这种手工棉纺织业,最早可追溯到1927年,宁夏境内的吴忠就有4名工匠开了一个手工作坊生产土布等棉纺织产品。此后,银川、平罗、中卫、中宁、盐池、固原、隆德、彭阳等县都有手工纺织工匠生产土布的活动。

1939年9月,银川建立了宁达棉铁工厂纺织部。1940年,银川又相继设立义兴织染厂和中和纺织工厂。1941年,在吴忠堡建了灵兴纺织工厂,1942年,大夏纺织厂亦在银川开工,这是宁夏最早兴办的稍具规模的几个手工业棉纺织作坊。

1943年,陕甘宁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为解决边区军民穿衣问题,提倡发展手工纺织业,使地处陕甘宁边区的盐池县的手工纺织业得到很大的发展。这是宁夏境内最早由中国共产党和边区政府提倡、推动并组织实施的较大规模的发展手工棉纺织业的运动,为解决当时边区军民的穿衣问题作出了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吴忠私营民生纺织厂、建新棉织厂、巨原棉织厂先后设立。与此同时,1950年亦在银川建立了银川市棉织厂。

据《宁夏通志·工业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