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安康 吉祥如意
版次:06 作者:王敏
端午粽子香。李靖 摄
张旺红端午剪纸作品。本人提供
作为传统节日,端午节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迄今已存在了2000多年,是我国首个跻身世界非遗名录的节日。今日共话端午,体会那传承千年的别样滋味。
浪漫、诗性的节日
“按照我现在的考证和理解,端午是浪漫的、诗性的。”在宁夏文联主席、宁夏作协主席郭文斌的作品《吉祥如意》里,端午是这样的——在端午的早晨,五月和六月上山采艾,不觉间,太阳从东山顶探出头来,就像一个香包儿。在六月看来,山也过端午、戴香包呢,而大家就像听到太阳的号令似的一齐伏在地上割艾了。“六月问姐姐为什么不等到太阳晒会儿把艾上的露水晒干了再采。姐姐说,这艾就要趁太阳刚出来的一会儿采,这样采到的艾既有太阳蛋蛋,又有露水蛋蛋。”
跟随故事中五月和六月两个孩童的脚步,宁夏西海固地区流行的许多端午节民俗,比如绑五彩花绳、戴荷包、烙花馍馍、蒸甜醅子等,就像一首诗一样缓缓流淌,沁人心脾。“如果在西海固地区过一个端午节,那么从早上开始,整个山村都会飘荡着艾草的香气,很多小娃娃都会佩戴一个香包出门。”在郭文斌的描述中,端午正是这样一个吉祥如意的好日子。
除了佩戴香包,在端午来临之前,宁夏很多地区的人们还会早早用绫罗制作艾虎,再用彩线串起来,挂在钗头上,或者系在小孩的背上,以此来辟邪除秽。
辟邪除秽,祈愿平安
“我国古代把老虎视为神兽,认为老虎可以消灾辟邪,长保平安。大家平时看到的艾虎香囊、虎头鞋、艾虎剪纸等都是民间认为的辟邪除秽之物。所以每逢端午,我都会带大家做艾虎的剪纸,寄托一份平安的寓意让每个人带走。”近日,自治区级剪纸项目非遗传承人张旺红在参加的几场和端午有关的民俗活动中,就专门带着参与者一起剪艾虎。
“关于‘艾虎’这一习俗,有这样的记载——每到端午,银川的百姓都会在家门门楣上贴平安符和驱邪符,在门头和窗棂插菖蒲艾叶,饮雄黄酒,吃角黍(粽子的别称),闺中并以彩丝作符,剪艾虎相馈送。也有人用红纸剪出小老虎图案,粘于艾叶上,制成饰物佩戴于头上,用来防邪毒。”宁夏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张万静说,除了佩戴香包、艾虎,在银川,人们还会在门口挂艾叶、沙枣花,而在六盘山地区,则会在门窗上插柳枝。正如民谚所云:“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端午节这天,宁夏南部山区的人们把柳枝插于门楣,悬于堂中。当地端午节还有吃“甜醅子”(又称“酒麸子”)的习俗,即是用燕麦和酒曲混合酿造的一种小吃,有清热解暑的作用。“小时候,我家每年端午前一天都要泡江米、洗红枣、做甑糕,现在都改包粽子了,其实粽子就是用芦苇叶包着的甑糕。”张万静说。
至于端午这天为何要佩戴香包,张万静解释,这是因为古人认为在这一天,阳气到达顶点,阴气开始出现,各种瘟疫疾病容易发作,为此,民间用戴香草荷包、插挂菖蒲、喝雄黄酒、给孩子点朱砂来驱疫避邪。
端午的来历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学者余世存《节日之书》一书中提到,“如同重阳节多在寒露、霜降节气,端午节多在芒种、夏至节气。学者甚至考证说,端午节起源于夏至。‘端午为天中节,是因为午日太阳行至中天,达到最高点,午时尤然,故称之为天中节’,天中的说法当然源于夏至。我们说过,节气时间也可以放在一天的时间周期里,夏至正好是一天的正午12点钟。正者,端也,正午就是端午的意思。”
郭文斌认为,早在屈原投江之前,五月初五已经有节日特征了。“端”在古代汉语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端午”也可以称为“初五”。每个月有三个五日,头一个五日就是端午。古代人纪年通用天干地支,按地支顺序推算,第五个月正是“午月”,而午时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郭文斌认为,“五”在《周易》八卦中是非常阳刚的数字,两个“五”就更阳更刚,意味着鼎盛、高潮,和九九重阳一样,但比九九重阳还有数字象征意义的是,两个“五”相加正好是“十”。中国人以“十”为圆满,双“五”为“十”,非常圆满,所以,最原始的端午节有可能来自于数字崇拜。
今时的端午,更像是给了家人、朋友一个相聚的理由,大家一起包粽子、编五彩绳,或是沉浸式体验和端午有关的传统民俗,一口粽子、一杯好酒、一场有趣的活动,都让人回味无穷。
记者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