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而行重“质”而进

银川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

释放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版次:07 作者:范晓儒

宁夏塞尚乳业有限公司是本土成长起来的一家乳制品精深加工企业。(资料图片) 记者 梁小雨 摄

宁夏-晓鸣农牧学院充分发挥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作用。(资料图片)

记者 梁小雨 摄

近年来,银川市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策部署,坚定扛起建设先行区示范市的使命任务,大力实施“五八”强首府战略,前瞻谋划、迅速行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积极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力打造引领全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切实以首府担当挑起全区高质量发展的“大梁”。

A 打好人才“主动仗” 筑牢发展新质生产力根基

下好发展新质生产力“一盘棋”,人才是“关键一子”,一子落而满盘活。

2023年,银川市吹响“十万大学生留银川专项行动”青年人才集结号,大力推进硕博人才倍增、宁籍学子引凤归巢、本土学子在银筑巢等系列引才活动,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聚才的良方,向青年人才抛出“橄榄枝”。今年3月,在“十万大学生留银川专项行动”之“筑巢引凤”活动暨2024年春季高校毕业生双选会上,新型材料、清洁能源、数字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17个行业近300家企事业单位提供了1.5万余个就业岗位。

“银川面向研究生的‘带编入企’和‘青年人才驿站’等政策都很有吸引力,我相信在这里能找到满意的工作。”在银川市“招贤纳士”的诚意感召下,中国医科大学的研究生张乐华选择来这里工作。一年多来,银川市与区内外13所高校签订了合作协议,达成214项校地合作事项,用心用情用力让6.1万名青年人才和1227名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高层次人才,在银川事业有干头、待遇有奔头、生活有甜头、精神有劲头。

如何让英雄有用武之地、让人才专心干事创业?银川市建立了学术型和应用型双轨制评价体系,将各类人才纳入高精尖缺人才认定范围;建立实施“政聘企用”机制,设立人才专项事业编制,吸引优秀人才进入企事业单位从事科研创新;选聘62名高校专家人才到企业担任“科技副总”,助力破解技术难题;将每年7月19日设立为“银川企业家日”,“以城之名”让优秀企业家们站“C位”;为首批13名银川市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16个科技创新团队培养对象发放30万元至50万元不等的培养经费;银川市民大厅内设立了“十万大学生留银川专项行动”服务窗口,整合公安、住建等部门职能,提供政策咨询、落户等20余项公共服务。

利好的政策、暖心的服务,银川真心诚意育才引才、留才用才,未来,银川市将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做好人才服务支撑,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筑牢人才根基。

B

练好创新“基本功”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挑战面前,唯“新”不破。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银川率先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实现新突破的“必答题”。

在共享智能装备有限公司3D打印装备制造示范工厂里,铸件从图纸变为成品过去需要一个多月时间,在3D打印技术的加持下,现在只需要一周时间就能完成,产品的质量精度也显著提升;宁夏塞尚乳业有限公司通过改进提升牛乳膜分离加工技术,实现了乳脂肪、乳蛋白、乳糖等的提纯重构;银川威力传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制60余款风电减速器产品,累计获得专利138项,完成了从科技型中小企业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蜕变……

放眼银川,越来越多“专精特新”企业在核心技术上实现了创新引领,同时对接产业链条,让科技成果跑出转化“加速度”,企业的发展韧性不断增强,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持续提升。

科技创新的目的,是找到产业创新的“金钥匙”。为更好突出新型工业化“主引擎”地位,近日,银川市出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若干措施》,围绕着力推进结构优化、持续壮大产业集群、加快实施创新驱动等7个方面,制定巩固提升主导产业、着力扩大工业投资、提升创新平台能级等18条具体政策措施,全力构建以“三都五基地”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市财政将每年投入近亿元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该政策自今年6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7年12月31日。

C

打出改革“组合拳” 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除了提供人才和创新技术的支撑,我市进一步深化改革,优化资源供给,充分释放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活力。银川市早在2022年就以“大胆闯”的魄力、“先行试”的勇气,大力推进用水权、土地权、山林权、排污权、用能权、碳排放权“六权”改革,充分彰显生产要素、生态产品的价值。2023年12月,银川市“六权”改革一体化平台正式上线,实现了资源要素数据全流程在线管理、交易全环节线上服务、过程全链条数字监管、决策全维度分析支撑。平台上线当天,蒙牛特仑苏(银川)乳业有限公司、宁夏鑫晶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通过23轮竞价,获得116吨化学需氧量的排污权,最高成交单价为5100元/吨。

翻开银川“六权”改革成绩单:碳排放权改革先行一步,打响全区改革“第一枪”;西夏嘉酿和恒康科技完成全区排污权二级市场交易“第一单”,进行排污权交易133笔,成交额1043.77万元,交易数量位列全区第一;志辉源石酒庄获颁全区国有农用地经营权“第一证”;全市累计完成用水权交易71笔,交易水量近6.83亿立方米,交易额7.06亿元;2023年全面完成全国碳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碳排放配额履约任务,清缴碳配额1.17亿吨,完成交易27笔,成交碳配额463.2万吨,成交额3.14亿元;率先在全区探索开展“碳普惠”体系建设试点,挂牌成立银川市“双碳”研究中心……一系列破冰举措,一串串亮眼数据,是银川以生动改革实践破解影响高质量发展的机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深层次问题,努力探索出一条大抓发展、抓大发展、抓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最好印证。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号角已经吹响,时不我待、催人奋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足音铿锵,落实“走在前、作表率”要求的精神昂扬,银川向“新”而行、重“质”而进,在锐意创新的改革实践中更奋力,再奋进。

记者 范晓儒 吴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