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报服务,就是对抗信息差

版次:02 作者:刘薇

标价过万元的高考志愿填报服务引发热议。实际上,这项服务就是在对抗信息差,与其关注“值不值”这个问题,倒不如集中精力想想,如何补足公共服务,减少或消弭志愿填报过程中的信息差,让考生每一份努力都有所收获。

怎么个信息差呢?

先说院校和专业,那么多的高校,无数的专业大类、小类,若非有心者慢慢收集研究,有几个学生和家长摸得清?又怎么摸?上网搜,书店里单本定价百元的书整一套,只要学校专业设置最近没啥变动,那倒是可以参考参考研究研究。但是海量信息啊,即便家长有那工夫,也未必有那经验分得清大类小类专业差别。

再说志愿填报,分数公布即进入填报阶段,不同地区与高校有梯度志愿和平行志愿两种完全不同的投档录取模式,投档规则如何,绝大多数考生和家长很难理解掌握到位,而当你真正搞清楚了,就会明白,不管你是“志愿优先、遵循分数、顺序投档”,还是“分数优先、遵循志愿、一次投档”,仍有不被录取的风险。为什么?因为投档给高校的分数,未必是你志愿里所填专业的录取分,若低于那个分又不服从院校专业调剂,会被退档;若连投档高校分都达不到,则为滑档,此时就面临征集志愿、降档到二本或专科,以及复读三个选择。面对这些情况,家长和考生能不急么?

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既然信息差不可消弭,那填报时能有懂行的指导指导,绝对有益。你管他公益还是收费,收费又收多少钱呢?只要家长和考生觉得值,那就值。你且看人家服务之精细,举例子、打比方、做简图,怎么生动怎么来;条件过滤、数据比对、筛选关注,怎么针对性强怎么干。唯一不足之处,是市场兴起,个中鱼龙混杂,挑出真正懂行的不易。

至于说平时的专业发展与生涯规划教育,借助大数据模型生成的“适合你的未来职业方向”,有几个能与孩子真实意愿、兴趣专长对上卯?即便请了高校教授演讲、授课,也解决不了每个孩子个性化需求。所以,当下真正要解决的是如何补足这方面的公共服务,让志愿填报服务更可及、更贴近考生需求。

刘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