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代写论文,辅助要有度
版次:02 作者:李雨函
相比往年,今年不少国内高校先后发文,就学生如何在毕业论文中使用生成式AI、AI代写在论文中的比例等问题作出规范,以期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诚信教育,杜绝人工智能代写、剽窃、伪造等学术不端行为。
近年来,互联网巨头纷纷发布AI大模型,这些大模型不仅展示了各公司在AI领域的深厚实力,也让AI技术更深入地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给我们带来便捷、智能的体验。其中,大学生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对于这一新技术的使用更是一马当先。2023年12月,中国青年报社面向全国高校学生发起关于AI工具使用的问卷调查,其中84.8%受访者曾使用过AI工具,其中有77.51%受访者表示AI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工作的效率。这也说明了我们不能将AI拒之门外,合理利用它就是我们工作学习中的有效工具。
但AI只是我们的辅助工具,不该本末倒置,让AI取代学习思考。不少学生因为有了这一方便快捷的问答机器,就逐渐不再愿意静下心来学习和思考,但是,学习和思考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论文用AI来代写,我们的思考在某种程度上也被扼制住了,那么个人的自我意识乃至人类的创新意识该如何进步?人与人之间的独特性又该如何体现?将AI生成的内容复制粘贴不加以个人思考,那我们就只是文字的搬运工,文章的“缝合怪”。
针对这一现象,高校及时发布相关规定,对AI生成内容进行检测无疑是明智之举。一方面,为学生敲响警钟,避免学生过度依赖智能生成的内容,提高学生学术研究能力,让高校教育质量更上一层楼;另一方面,对学术不诚信的行为明确反对也及时打消了一部分人投机取巧的心态,进一步加强了学术道德和学术诚信教育,营造出良好的学术生态。
AI不是偷懒的工具,更不该成为学术造假的“帮凶”,正确合理地使用AI,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才是不二法门。
李雨函(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21级卓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