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生态强市”建设亮点成就
记者团真切感受银川高质量发展蓬勃脉动
版次:03 作者:鲍淑玲
宁夏薰衣草庄园通过改良荒漠土地,种植马鞭草、薰衣草等花卉以及樟子松、新疆杨等20余种树木,让昔日的荒漠戈壁变身如今的绿洲花海;宁夏塞上牧源牧业有限公司积极探索“清洁能源+肉牛养殖”发展新模式,构建绿色、循环、低碳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6月26日至27日,“高质量发展看银川”生态强市媒体行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在银川市举行。来自中央、自治区和银川市主流媒体的新闻记者,以及腾讯、新浪等商业媒体和区内网络大V组成的记者团,一起走进了银川市第一再生水厂、宁夏北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银西生态防护林项目区、志辉源石葡萄酒庄、利思·田园蜜语农业生态产业园等地,深入了解我市河湖治理、乡村振兴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和生动实践,实地真切感受了银川高质量发展蓬勃脉动。
A 荒漠戈壁的生态跃变
本次活动以“高质量发展看银川”为主题,集中宣介银川加快“生态强市”建设的亮点成就,全面展示银川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在两天的采访中,记者团成员被银川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成果和成功经验所打动。
走进地处毛乌素沙地边缘的宁夏薰衣草庄园,数千亩马鞭草、九叶菊、薰衣草争相开放。近年来,宁夏薰衣草庄园通过改良荒漠土地,让荒漠戈壁变绿洲花海,走出一条“荒漠治理+生态旅游+花卉产业”的生态发展之路。
贺兰山东麓因地势及气候等自然原因,林地内多山石沙土,地表层不易留存水分,一般树木在此自由生长并不易存活。为改善林地供水条件,近年来,银西生态防护林项目区内建设蓄水池及扬水泵站各4座,为林地内种植的草木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源,不但滋养了林地内的刺槐、蒙古扁桃等树苗,还有效扩大了区域内各主干道、支路两侧的绿化面积。如今,水源工程服务覆盖范围逐渐扩大,灌溉总面积约3.3万亩,是贺兰山东麓区域发展的重要命脉。
通过实地采访,记者团一行对我市生态环境治理成果深有感触。“实地走访银川市生态修复、治水理水、荒漠化治理的代表性点位,深度挖掘高质量发展的银川实践和银川故事,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塞上湖城 大美银川’的魅力。”新华社记者刘雯说。
B 推动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6月26日,记者团走进宁夏蓝湾工厂化养殖车间,新投放的南美白对虾正在养殖池中欢快游走,放眼看去,棚内30个大小相等的养殖池一字排开,蔚为壮观。近年来,宁夏蓝湾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以“六权”改革为契机,先行先试,大胆创新,不断推进“多权”融合、改革集成,把“沉睡资源”变成有价资产,为企业发展添活力、赋动能,水产养殖实现高质量发展,效益逐年提升。
灵武市马家滩镇西三村的宁夏塞上牧源牧业有限公司,依托丰富的风光资源,积极探索“清洁能源+肉牛养殖”发展新模式,构建绿色、循环、低碳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通过“牧光互补”实现牧场碳排放、牧场建设费用、牛舍温度“三降”目标,促进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近年来,灵武市围绕打造“高端奶之乡”目标,高标准规划建设总面积149平方公里的现代化养殖基地,规模奶牛养殖场达到63家,成为全区重要的奶牛养殖区和奶源供应地。
“这次大型主题采访活动,我们看到了光伏板下养奶牛的‘跨界’模式、内陆地区进行海鱼养殖的新型渔业基地,让我们深入地了解了生态化养殖,以及银川市为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作出的积极贡献,更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塞上湖城的深厚魅力。”中国新闻社记者眭锦华说。
C 湿地保护与再生水利用的“银川答卷”
水清岸绿、鱼跃鸢飞,河边花草随风摇曳……6月的银川,万顷清波映夕阳,晚风时骤漾晴光。6月26日,记者团一行被阅海国家湿地公园美丽的景色所吸引。近年来,银川市持续加强湖泊湿地保护力度,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先后对阅海国家湿地公园开展植被恢复、湿地边界保护围栏设置及湿地监测系统提升改造等工作,并合理开展生态旅游,让“塞上湖城”越来越美。
“没想到地处西北的银川能拥有如此多的湿地,这里的生态环境真是太好了,景色也十分秀美。”银川在保护生态、绿化生态、修复生态等方面的一系列举措,给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牛巧刚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银川市第一再生水厂,记者团一行实地感受到了银川再生水利用的显著成效。银川市第一再生水厂打破了传统污水处理厂的运作方式,做到了市民休闲娱乐与水厂生产运行互不干扰,让记者们赞叹不已。“水厂可以提供充足的第二水源,政府通过统筹规划再生水利用,用于工业循环、道路清洗、市政杂用以及河湖补给等,提高了银川市再生水的利用效率。”新浪网记者强思雨说。
近年来,银川市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蹚出了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得益彰的新路,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两天的采访中,记者们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听、一路采,领略了银川的生态秀美风光,聆听了生态保护的奋斗故事并用好手中的笔与镜头讲好眼前故事。
记者 鲍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