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叫鸲的鸟儿们
版次:10 作者:王敏
在贺兰山拍摄到的贺兰山红尾鸲。鸟友@第3只眼 摄
红尾水鸲 张军 摄
北红尾鸲 王斌 摄
赭红尾鸲 资料图片
贺兰山红尾鸲
进城“过年”
贺兰山红尾鸲,来自贺兰山,特别稀有,2020年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鸟类。宁夏观鸟协会秘书长李志军介绍说,贺兰山红尾鸲为鹟科红尾鸲属的鸟类,是我国特有物种。“红尾鸲是一类色彩鲜艳的小鸟,它们有红色的尾羽,共同特点是身体的不同颜色呈大块分布,且对比强烈。贺兰山有好几种红尾鸲,除了贺兰山红尾鸲,还有北红尾鸲和赭红尾鸲。”
这种备受鸟学界关注的贺兰山红尾鸲,略比麻雀大些,有4种基本颜色:蓝色的头,背部、腹部和尾羽是红色,翅膀是黑色,上面有大块白色的长条形翼斑,充分体现了这类鸟颜色对比分明的特点。“据宁夏观鸟协会鸟友持续观察,每年12月份左右,贺兰山红尾鸲就会飞下山,进城‘过年’。”李志军说,在唐徕公园、宝湖公园、中山公园、海宝公园等地,人们常可以在海棠果树、金银木、白腊树梢上见到贺兰山红尾鸲。
它们常会飞到有沙棘的地段,啄食沙棘浆果及果内种子。其主要天敌为雀鹰、白尾鹞等。一旦发现天敌,雄鸟迅速发出警叫声,随即钻入灌丛间,停止鸣叫,或迅速飞离现场,总能化险为夷。
北红尾鸲
吃虫高手
北红尾鸲体长仅为15厘米左右,体重约22克,比成年人的手巴掌还要小。娇小的体型可以使它们在树林枝杈间,轻盈穿行与跳跃。
在体色上,北红尾鸲的造型搭配也很“高级”。雄性成鸟额部、头顶、后颈至上背为灰色或深灰色,中央一对尾羽为黑色,前额基部、头侧、颈侧、颏、喉和上胸为黑色,其余部分为标志性的橙棕色。与雄鸟相比,雌北红尾鸲的羽色素雅简洁,上体融合了橄榄绿与浅棕,在两翅过渡为黑褐色,翅上依然有一对特征性的白斑,尾部则是橙黄色,较雄性的橙红色暗。
“它们喜欢站在枝头,上下摆动橙色尾羽,还做出点头的动作,宛如林中小精灵,活泼可爱。”李志军介绍说,北红尾鸲是食虫鸟,有一个短健的尖嘴。它们特别喜欢吃昆虫,其中约80%为农作物和树木害虫。“它们会衔来枯草、苔藓、草根等材料,在树洞或者岩洞缝隙中,精心搭出碗状的巢穴,里面再衬上兽毛、羽毛,形成一个舒舒服服的小家。而且它们还很勤劳,天快亮时就开始捕虫、鸣唱。”
李志军还补充说,北红尾鸲的天敌很多,有蛇、伯劳,以及各种猛禽,甚至散养的家猫都对它们威胁很大。因此,它们在进巢喂食之前,要停在附近,仔细观察,一旦发现有天敌或者有人在附近,它们就不会回巢,而是不停地鸣叫。
红尾水鸲
依水而居
“随着悦耳的鸣唱声,它会逐渐舒展开自己的尾巴,微微抖动,就像在跳舞。”固原市六盘山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王双贵经常会用相机拍下六盘山的鸟儿,红尾水鸲的“好歌声”和“好舞姿”,让他印象深刻。
红尾水鸲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红尾”,不过也只有其雄鸟有这样的“华服”。红尾水鸲雄鸟通体大都暗灰蓝色,翅黑褐色,尾羽和尾的上、下覆羽均为栗红色;而雌鸟上体则呈灰褐色,翅褐色,有两道白色点状斑,尾羽几乎是白色的。所以如果看到红尾的水鸲,那一定是雄鸟,它们站立时,会不断地上下摆动尾巴,或散成扇状,左右来回摆动。
对此,李志军介绍说,雄鸟之所以有一尾漂亮的红色羽毛,是为了在繁殖期顺利求偶。“在繁殖期,红尾水鸲的雄鸟会选择一个比较开阔醒目的地方,用一段独特的舞蹈来求偶,它们首先会张开尾羽,边跳边唱歌,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雌鸟的眼球。”
红尾水鸲通常营巢于河流岸边,巢多置于岸边悬岩洞隙、岩石或土坎下凹陷处,也在岸边岩石缝隙和树洞中营巢。雌鸟孵卵,雏鸟晚熟,雌雄亲鸟共同育雏。“雌雄鸟常成对在水面上追逐嬉游,当有人干扰时,则紧贴水面沿河飞行。”李志军说。
赭红尾鸲
鸣声特别
赭红尾鸲,光听名字,就知道它最醒目的特征,正是这赭色了。
赭红尾鸲体长13厘米左右,雄鸟前额、头侧、颈侧、颏至胸黑色,头顶和背灰色或黑色,腰部、尾上覆羽、尾下覆羽、外侧尾羽和腹栗棕色,中央尾羽褐色,两翅黑褐色。雌鸟上体和两翅淡褐色,尾上覆羽和外侧尾羽淡棕色,中央尾羽褐色,下体浅棕褐色。
除繁殖期成对外,赭红尾鸲平时多单独活动。主要以甲虫、象鼻虫、金龟子、步行虫、蚂蚁等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昆虫为食,也吃甲壳类、蜘蛛和节肢动物等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偶尔也吃植物种子、果实和草籽。“它们喜欢栖停在灌木或树木低枝上,当发现地上食物时才突然飞下来捕食。”李志军介绍说,它们的鸣声非常特别,尤其是“报警”的鸣叫声,非常响亮,尾音还很粗哑。“一般都是夜晚或清晨在栖息的树木上鸣叫。因为它们爱吃虫,所以能起到抑制害虫作用,在森林保护中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