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字中的“学习”智慧
版次:13 作者:李尚
“学”字的演进
“学”的不同字形。
“习”的不同字形。
甲骨文“六”和甲骨文宝盖头。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中,古文字不仅是历史长河的见证者,更是智慧与文化的传承者,承载着先人的思想、哲学与教育理念。这期“字言字语”,让我们在银川市作家协会会员、古汉字研究爱好者张鑫华的解读中,深入了解古文字“学”与“习”的演变过程。
“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张鑫华介绍,“学”字的繁体字为“學”,其甲骨文形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涵。初文为会意字,字形由“廾”与“宀”组合而成,“廾”象征双手捧物,寓意着对知识的珍视与传承;“宀”则代表房屋,两者结合,生动地描绘了古人于室内勤勉求学的场景,体现了古代人们对学习的重视与尊重。
除了会意字形态外,张鑫华还指出甲骨文中的“学”字存在形声字变体。这些形声字以“爻”为声旁,“爻”作为器物交织的象形符号,象征着事物的交错与变动,与学习过程中知识的融合与升华相呼应。部分甲骨文中,“爻”字甚至被省略一半,展现出文字演变的灵活性与多样性。
随着文字的演进,金文时期的“学”字在“宀”中增添了“子”的象形元素,这一变化不仅丰富了字形结构,更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孩童学习的关注与期望。孩童于屋内求知若渴的画面跃然纸上,让人感受到古代教育的温馨与力量。
小篆时期,“学”字继承了金文的字形特点,保持了其稳定与传承性。直至现代,《汉字简化方案》依据“學”的草书字形将其简化为“学”,这一变化既保留了古文字的历史韵味,又便于书写与普及,使得“学”字得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继续焕发活力。
不同的解读和观点
在探讨“学”字的本源时,张鑫华指出,该字的本义在学术界尚存争议。一种观点认为,“学”字中的“爻”应解读为“卦”的象征,而非单纯表示计数法的算筹。这一解读赋予了“学”字更深层次的哲学与占卜意味。然而,另一派学者则提出异议,他们认为“学”字下部的象形部分并非传统认为的“宀”(房屋),而是与“六”字颇为相似的结构。“六”在甲骨文中常用来表示结构简陋的棚屋,即“庐”字的初文,这一发现为“学”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视角。
此外,关于“学”字中“子”的解读,有观点认为“子”在此处并非单纯指孩童,而是代表一种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群,如赵彦卫《云麓漫钞》中所载的诸侯卿大夫等。然而,张鑫华强调,这种解读与“子”字的本义存在冲突,且不符合先民造字时以直观形象表达意义的初衷。他更倾向于认为,“子”在此处仍应指幼儿,即“学”字的本义与启蒙教育紧密相关,而非指已有一定学识之人的继续深造。
“习”字探源 飞翔与学习
“习”的繁体字写作“習”,其本义源自小鸟不停试飞的生动场景。《说文解字》中记载:“習,数飞也,从羽,从白。”然而,关于“習”字的具体构形与含义,学界尚存诸多争议。
张鑫华介绍,目前尚未发现“習”字的金文形态,但甲骨文已展现出其独特的会意兼形声特点。传统观点认为,该字由“羽”与“日”构成,其中“日”亦作为声旁。然而,也有学者提出异议,认为“羽”下方的构件实为鸟巢之形,小点代表巢中振翅欲飞的幼鸟,而无小点的则象征幼鸟已离巢翱翔。这一解读为“習”字增添了更多生动与形象的元素。
在楚简中,“習”字的结构同样呈现出多样性。其中,一种楚简的下方象形并非“日”,而是“自”字。“自”在古汉语中本指鼻子,但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中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习,数飞也,从羽,从白,会意。数飞则气急见于口鼻,故从白。”这一解释虽富有想象力,但张鑫华认为,从“習”的甲骨文及楚简象形来看,其与“白”字并无直接关联。
值得注意的是,《说文》小篆在描绘“習”字时,采用了下方为“自”的象形,这或许与许慎对古人呼吸与飞翔之间微妙联系的理解有关。随着文字的发展演变,《汉字简化方案》最终选取了“習”字中的一个构件作为代表,形成了现代汉字“习”。
《礼记·月令》中有“鹰乃学习”之句,这里的“习”即指小鸟练习飞翔的本义。随后,“习”字逐渐引申为对知识或技能的学习、反复练习、钻研、通晓、熟悉、习惯、习性、训练、经常、亲信等多种含义。这一演变过程不仅体现了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深刻揭示了“学”与“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学习之道。
古人关于学习的哲思
《礼记·学记》讲:“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张鑫华解释,意思是学习的人有四种不足,教授别人知识的人一定要知道,有的人失去是因为贪多而不求甚解,这是多而不精。有的人失去是蜻蜓点水,不求甚解,这是少而不细。有的人失去是因为总想寻找捷径,这是迅而不实。有的人失去是因为遇到困难就停止,这是困而不坚。传授的人知道了这些,就可以利用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何为教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荀子·儒效》说:“俄而原仁义,分是非,图回天下于掌上而辨白黑。”张鑫华强调,荀子所描绘的“图回天下于掌上而辨白黑”的能力,正是通过不断学习与实践所达到的智慧高度。荀子坚信,圣人与君子的地位并非天生注定,而是通过不懈努力与品德修养的提升逐步实现的。他进一步引用荀子关于“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的回答,指出学习是改变命运、提升自我乃至与圣贤比肩的唯一途径。
记者 李尚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