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也有阴阳之分?

吃错解暑药,可能更危险

版次:11 作者:刘威

炎炎夏日,气温升高、湿度增大,易导致人体产生种种不适,中暑更是容易找上门。为此,不少市民家中准备了防暑药品,包括藿香正气水、仁丹、十滴水、金银花等。但其实,中暑也分多种情况,解暑药多种多样,药的成分不同、功效有别,应用起来也是各有适应症。尤其是婴幼儿、老人、有基础疾病者,更需在医生或药师的指导下用药,并且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那么,如何正确使用这些防暑药品呢?记者采访了自治区人民医院药学部临床药师王基云。

藿香正气水适合治湿暑

夏日防治中暑,不少人首先会想到喝藿香正气水。其实,长时间暴露在炎热户外而引起的中暑,藿香正气类药物并不适用。

王基云表示,中医认为中暑包括阳暑、湿暑和阴暑。阴暑是因为暑天受寒引起的,比如经常进出空调间,一冷一热就容易出现不适症状。我们平时所指的中暑多指阳暑,患者多在烈日下劳作,或长途行走,或因在高温、通风不良、湿度较高的环境下长时间劳作所引发,表现为突然出现头晕胸闷、高热汗出、面红目赤、烦躁不安、大渴大汗、喘促气粗等。而湿暑,是湿热天气中出现的不适症状,如头痛昏重、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腹泻。

藿香正气水能解表化湿、理气和中,有效化解体内湿气,主要针对湿暑的症状。通俗地说,因为夏季湿暑侵犯人体脾胃,影响脾胃消化运转功能,人们常常感到头痛胸闷、浑身酸沉、胃口不好,甚至上吐下泻。如果炎热的夏天你不小心感冒了,伴有食欲不振、腹胀、舌苔白腻等不适症状,也可以试试服用藿香正气水。

但如果长时间在户外,因烈日暴晒引起的中暑就不太适合用藿香正气水。因为其药性偏温,可能反而会加重内热炽盛等不适症状。此外,在烈日暴晒下由于汗液排出,人体水分丢失,而藿香正气水具有除湿、发汗的作用,此时使用反会加重脱水。

人丹和仁丹有不同

作为解暑良药的人丹和仁丹,常会被人们误认为是同一种药物。虽说这两种药都可用于解暑,但在功能上还是有区别的。比如,人丹在保健脾胃方面功效更强些,而仁丹清暑排浊更好。

“人丹为银色的包衣水丸,因为含有桔梗、樟脑、小茴香等,人丹具有驱风健胃的作用,主要用于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轻度中暑、酒醉饱滞,所以它更适用于中暑伴有的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要注意的是,常吃人丹易导致肝肾损害,小儿和老年人需要在医师或药师指导下服用。”王基云进一步解释。

仁丹为朱红色的水丸,因为含有藿香、豆蔻、冰片、朱砂等,主要功能是清暑开窍、辟秽排浊,用于伤暑引起的头昏、头痛、恶心、胸闷等症,对晕车、晕船也有效。可以含化或用温开水送服,每次10~20粒。因为仁丹中含有朱砂,可能会造成胎儿畸形,所以孕妇应避免服用。

十滴水更适合对付阴暑

炎夏,有的人会出门前喝点十滴水来预防中暑,这是没多大作用的。因为十滴水只适用于发病时服用,不能当成预防用药。

王基云介绍,“十滴水成分为樟脑、干姜、大黄、小茴香、肉桂、辣椒、桉油,有丸剂、胶囊剂和口服液,其中口服液辅料为食用乙醇,可健胃祛暑,可用于因中暑而引起的头晕、恶心、腹痛、胃肠不适,主要针对暑热湿邪所致的阴暑。”

需要提醒的是,驾驶员、高空作业者、过敏体质者慎用十滴水;头晕、头胀伴面红唇赤、血压高者,或恶心呕吐、胃胀痛伴泛酸、食道灼热感者,或腹泻且大便臭、里急后重者,均应忌用;孕妇、对本品及酒精过敏者禁用;有严重慢性病的患者及儿童、哺乳期妇女、年老体弱者需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为了防暑解暑,有些家长会把十滴水加入到洗澡水中给婴幼儿沐浴,需注意十滴水含有酒精,对皮肤有刺激性,稀释比例要大于1:10,同时不要再加入香皂。

风油精防暑作用有限

有人出现中暑头晕时,会选择涂抹一些风油精在太阳穴或鼻孔里,以为这样就可以解决问题。但其实,风油精的主要功效是清凉、止痛、祛风、止痒,可用于蚊虫叮咬、伤风感冒及其引起的头痛、头晕等。对于防治中暑,风油精的作用很有限,仅仅能在轻微中暑时缓解一下头晕头疼所带来的不适感,不能从根本上解除中暑症状。

另外,风油精中的樟脑等成分具有挥发和渗透作用,会影响胎儿和新生儿安全,故孕妇和婴儿禁用。皮肤有烫伤、损伤、溃疡,或外擦后皮肤出现皮疹和瘙痒者,均应及时停用。

金银花露不可当饮料喝

“最近天热,为了防暑,我买了一箱金银花露,每天给孩子喝上一瓶,但这几天发现孩子有些拉肚子了。”市民徐女士说。

对于徐女士的做法,王基云提醒说,金银花露是一种治疗暑湿类疾病的非处方药品,而并非是像可乐绿茶等饮料,人们不可随意饮用。

金银花露主药为金银花,辅料为蔗糖,具有清热解毒的功能,用于小儿痱毒及暑热口渴、头晕头痛、胸闷乏力等症状。因为金银花药性寒凉,经常腹胀、腹痛、腹泻、口泛清水、大便清稀、四肢发凉者应慎用。天热应当以防暑为主,若出现中暑或者其他热病应当及时就医。轻微者可以适当使用金银花露,服用三天后,症状无改善,或出现其他严重症状时应停药,并去医院就诊。即使没有其他不适,连续服用也不建议超过7天,否则可能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胃部不适、食欲不振,引起或加重腹泻。

防暑的几点建议

●多种防暑药只能缓解轻度中暑症状,没有不适症状时,服用防暑药意义不大。 

●中暑后应尽快远离高温环境,给予物理降温并补充水分,饮水注意补充盐分和矿物质,再针对症状给予相应防暑药治疗。

●若中暑症状重,需在积极散热补水的同时迅速拨打120就医。

记者 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