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桂琴:以针为笔绘写宁夏故事
版次:14 作者:李尚
在刚落幕不久的“黄河流韵·非遗焕彩”2024年黄河流域非遗作品创意大赛上,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刺绣)代表性传承人赵桂琴的宁夏刺绣《宁夏二十一景系列》,以其精湛的工艺、独特的创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作为非遗文化的传播者,这些年来,赵桂琴坚持用一针一线讲述着宁夏故事,让非遗之光在现代社会熠熠生辉。
01 宁夏风光入刺绣
“一直想绣一套能代表宁夏的作品,之前也陆陆续续做了一些。后来宁夏发布了‘二十一景’,我就根据这些景点,创作了这套作品。”说起这次参赛作品,赵桂琴说,这次作品,花费了自己很大的心血。
在她看来,正如“天下黄河富宁夏”这句古语所传颂的,宁夏这片土地自古以来就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如今自己可以以宁夏这片神奇的土地为蓝本,将“宁夏二十一景”这一地理人文瑰宝融入刺绣艺术之中,是一种荣幸。
宁夏刺绣《宁夏二十一景系列》用细腻的针法和有创意的构图,完美展示了宁夏好风光,可以说作品不仅是对宁夏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的深情颂歌,更是一次非遗文化与现代审美结合的创作。
02 那份痴迷的热爱
1962年,赵桂琴诞生于吴忠市红寺堡区新庄集乡红城水村,其家族刺绣技艺历经百年。赵氏刺绣作品的每一针一线,都承载着浓厚的西北风情与质朴之美。赵桂琴自幼就是沐浴在这样的艺术氛围中长大的。“刺绣,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比衣食更不可或缺。那份热爱,近乎痴迷,它是我一生的追求与挚爱。”赵桂琴深情地说。
最令她难忘的,是姥姥那双巧手,仅凭五种颜色的丝线,便能绣出栩栩如生的花鸟虫鱼,不单调,反而和谐生动。“姥姥总说,色彩不在于多,而在于如何搭配。她用最简单的线,绣出了最丰富的画面,那种艺术的力量,让我深受震撼。”赵桂琴回忆道。
然而,赵桂琴的刺绣之路却充满艰辛。父母起初并不支持,认为刺绣无法改变生活的困境。但她凭借对刺绣的执着与天赋,夜以继日地练习,直至技艺日渐精湛。赵桂琴感慨地说,“每当看到手中的作品渐渐成形,那份成就感和喜悦,便让我忘却了一切疲惫。”
03 绣中藏金 改变命运
2006年,命运的转折点悄然降临——镇北堡西部影视城向她敞开了大门。
当自己的绣品得到了游客们的热烈喜爱时,那一刻,赵桂琴意识到手中这些针线间不仅编织着自己的梦想,更能承载改变命运的力量。这份经济价值的认可,激发了她无尽的创作热情,让她有了持续探索与提升的动力。
2008年,作为赵氏刺绣第六代传人,赵桂琴荣膺宁夏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此后,她频繁参与自治区文旅厅组织的交流活动,从苏绣的细腻、湘绣的艳丽、蜀绣的灵动、粤绣的华丽中汲取灵感,不断拓宽视野,创新技艺。她坦言:“传统的大红大紫已非唯一,我学会了如何将淡雅素净融入刺绣,技法也从单一的裹针、挑针扩展到上下针、乱针、枪针等多种技法的巧妙结合,让作品更加生动传神。”
04 用心传承刺绣技艺
赵桂琴的刺绣艺术,在博采众长中逐渐形成了“精、细、雅、洁”的独特风格。她的作品,无论是山水田园的立体饱满,还是虫草花鸟的栩栩如生;无论是人物的油画质感,还是山水的水墨意境,都展现出她高超的技艺。尤其在人物刺绣上,她更是游刃有余,将古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眼神、眉宇间透露出动人情感。“绣花就要绣出它的灵魂来。”赵桂琴常言。
赵桂琴的刺绣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与青睐。从上海世博会的亮相,到中东地区展会的热烈反响,她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华刺绣的精湛技艺,更传递了宁夏文化的独特韵味。其中,刺绣作品《金陵十二钗》被中国博物馆珍藏,而刺绣作品《青花瓷》则同时被上海世博会和广东博物馆收入囊中,这些荣誉不仅是对赵桂琴个人才华的肯定,更是对她多年来在刺绣艺术传承上不懈努力的最好证明。
为了进一步推动刺绣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赵桂琴于2013年成立了刺绣公司,致力于开拓国内外市场的同时,积极开展非遗刺绣技艺传承培训工作。在银川市西夏区的工作室内,她定期举办非遗刺绣技艺传承培训活动,不仅为专业刺绣人员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还免费为业余爱好者及青少年讲解培训刺绣技艺。在她的悉心指导下,众多徒弟如张环等人技艺得到了显著提升,他们在刺绣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成为了赵桂琴传承事业中的重要力量。
记者 李尚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