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食堂推“盲盒”
剩菜里的实惠可圈可点
版次:02 作者:刘薇
刘薇
上海一社区食堂近日推出“剩菜盲盒”,将过了高峰期还没卖出去的菜品随机搭配,荤素三个菜售价10元,每天限时限量发售。虽是剩菜,但干净卫生,居民欢迎,环卫工人和外卖小哥等群体也挺关注,觉得是种创新,价格实惠、避免浪费。食堂工作人员也说,“剩菜盲盒”推出后,每天餐厨垃圾量明显减少。
实惠,这就可圈可点了。惠及低收入群体有很多方式,有的餐馆“对暗号”送餐食,有的则将剩余饭菜直接送。后者或许有些“负效应”,比如可能会让接受者难堪,又或者给餐馆推卸食品安全责任以借口——白给的,没要钱啊。而前者更合理,但对社区食堂不适用,至少在运营成本问题上,它要承担的比一般餐馆更复杂。
于是说到“实惠”的另一面。社区食堂虽为公益属性,但并非无须担心生存。在社区食堂随处可见的今天,越开越多的同时也越关越多,客流与成本是两大制约要素。如今这“剩菜盲盒”能让余量食品发挥出余热,其实是社区食堂经营主动性之表现,无疑带来了新思路,要建得起、走得远,需要更多类似这般营销小花样的探索创新。
正因为创新难得,所以希望“剩菜盲盒”能进一步完善。首先,盲盒的不确定性有利有弊,利在方便食堂掌控,对消费者来说也有一定趣味;弊端则是可能无法避免浪费,毕竟众口难调,遇到不喜欢的菜,有人还是会扔掉。怎么办呢?借盲盒之名,未必行盲盒之实。可以直接公布剩菜,借微信群等途径即时告知,让大家“愿者自来”。这个过程中,销量和余量也能实时更新,免得大家白跑一趟买不到。
再进一步,去掉“盲”字,不如去掉“剩”字。经营过程中可多做些调研,摸清消费者需求,让菜品种类与消费者口味更契合;还可扩展小份菜思路,丰富菜品的同时也让“量”的供给更合理……当然,最重要还是安全,需保证菜品新鲜度与安全性,以真正物美价廉“不打折”的创新与服务,换取消费者长久的信赖与亲近。
一日三餐,四季烟火。社区食堂虽小,却已是市场消费与便民生活不可缺之组成。做精、做细、做优各个环节,何愁没市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