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难熬的“三伏天”到了
这份养生建议请收好
版次:09 作者:刘威
今年的“三伏天”从7月15日开始,一直持续到8月23日结束,共有40天。俗话说,最热不过“三伏天”。“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热潮湿的时节,常被人们称为“苦夏”。中医学中讲到,这段时间的养生保健尤其重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酷热天气,保持身体健康。那么,最难熬的“三伏天”如何养生?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王晓丽给出了几点“三伏天”养生建议。
应对苦夏,适当吃点“苦味”
进入“三伏天”,很多人就会受到“苦夏”的困扰,口淡乏味,食欲不振,因此,“三伏天”饮食调养应以清暑益气、养阴生津为主,特别要补充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水和无机盐。王晓丽建议:“夏天可以适当多吃点苦味食物,苦瓜、苦荞麦都能解热祛暑、健脾开胃,不过苦瓜性寒,体质较差、脾胃虚寒者不宜多食。天气酷热,出汗较多,容易耗气伤阴,因此,益气养阴的食物也不可少,山药、大枣、蜂蜜、莲藕、麦冬都是不错的选择。”
要想摆脱苦夏,还需多喝水,多吃新鲜蔬果,少食生冷食品,以免加重胃肠负担。大汗淋漓是暑天的常态,随汗液流失的钾离子也比较多,可能引起人体倦怠无力、头昏头痛、食欲不振、中暑等症。建议每天补充适量富含钾的豆类,如大豆、毛豆、绿豆、红豆等。豆类还富含膳食纤维和B族维生素,可补充汗液里流失的营养物质。
这些生活妙招可赶走体内湿邪
睡不醒、身乏力、舌苔重、没胃口、脸部出油多还爆痘……在潮湿闷热的炎夏酷暑,这些不适可能都是湿气惹的祸。“三伏天”是一年中“湿热交蒸”最显著的时节。因此,祛湿也是“三伏天”里一个重要的养生主题。
如何赶走体内湿气?王晓丽介绍,首先可以通过一些食疗的方式,达到健脾祛湿的功效。用淮山、茯苓、薏米煲汤,是夏季常用的健脾祛湿方。另外,夏天还可以多吃豆类,如白扁豆、赤小豆等,均有祛湿作用。“红豆薏米粥除湿效果也不错。葱、姜、蒜不仅是家里常用的调味料,还具有不可替代的药用价值。我们可以尝试煮一碗姜汤喝下,待全身发过汗以后,湿气也会有所缓解。”
根据春夏养阳的大原则,可选取中脘、足三里、关元、三阴交、阴陵泉等穴位进行艾灸,达到温阳健脾祛湿的目的。跑步、健步走、瑜伽、太极拳等运动,有助于改善气血循环,增加水分代谢。
冬病如何趁“热”治?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最难熬的日子。这个时期,也是冬病夏治的最佳时段。那么,冬病夏治,到底能治哪些病?
“冬病”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易加重的疾病, 如咳嗽、哮喘、慢性泄泻、关节冷痛僵硬、怕冷、体虚易感等。“夏治”是指在夏天针对冬天容易发作的疾病进行治疗。王晓丽介绍:“冬病夏治就是在夏季三伏时令、机体阳气最旺之时, 借用自然之‘温’‘热’温补阳气、散寒祛湿,增强身体的正气,以减轻或避免疾病发作。”
冬病夏治有多种治疗方法,如艾灸、内服药物、埋线、刮痧、拔罐、熏洗等。其中“三伏天”敷贴疗法是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之一,利用敷贴法将药物渗透入皮肤,刺激穴位,可起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温阳利气、祛散伏痰的功效。
王晓丽同时提醒,冬病夏治虽然适应广泛,但也有很多讲究,并非每个人、每种病都适合冬病夏治。建议市民在进行冬病夏治前,首先要让医生进行科学分析,对症下药才能显效果。
伏天宜静心养心
“三伏天”后,气温节节攀升,人们饱受“烤”验。外界高温不仅会让人中暑,也容易让一些中老年人在高温天气下心跳乱了节奏,出现心慌、气短、乏力、失眠等表现,此时就要注意是不是发生了心律失常。
天气炎热,人易疲倦乏力,在自我养护和锻炼时,更要养护好心脏。规律的生活有利于心脏健康,炎夏也要注意按时起居,注意劳逸结合,尽量不要熬夜。午时养心宜小睡。
高温酷热,易动肝火,人们常会觉得心烦意乱、食欲不振、急躁焦虑等。此时宜保持良好心态,越是天热越要平心静气,避免不良刺激。日常饮食可选择具有清心降火、养心安神效果的食物,如茯苓、麦冬、菊花、金银花、大枣、莲子、百合、小米、香蕉等。
小贴士
清凉消暑茶饮方
●荷叶山楂凉茶
制作方法:鲜荷叶20克,山楂10克,开水浸泡,加冰糖少许,晾凉后饮用。
作用:山楂荷叶代茶饮,味酸气香,有清热解暑、健脾开胃、强心降脂的功效。
●银菊饮
制作方法:取金银花、白菊花各10克,开水冲泡或水煮后加白糖或食盐少许饮用。
作用:银菊饮有清热解暑止渴之功效。
记者 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