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育儿误区别忽视

奶舅带您科学避坑

版次:12 作者:陈玲

“宝宝,快跟保安叔叔问好!”“宝宝听话啊,听话就奖励一个糖糖吃!”“宝宝不哭,快看,那是什么?”……哄娃的过程中,您是否常常把这些话挂在嘴边?这些司空见惯的育儿言行,其实无益于宝宝的行为发展。这其中暴露了很多育儿误区。今天,奶舅吴斌以家庭常见育儿误区为切入点,向我们科普了他对避开误区的研究。

误区一 强迫宝宝打招呼问好

奶舅及其团队在对一些幼儿及其家庭持续追踪过程中发现,不少养育者在社交时会强迫孩子和陌生人打招呼,因为这样会显得比较有礼貌。然而,宝宝会因为能力不足、害怕害羞没能及时做出反应,这让大人觉得很没面子。其实,这种礼貌通常是出于养育者的社交需求,而非宝宝的自主社交行为。

走出“伪礼貌”误区,奶舅建议:“不足三岁的宝宝,对礼貌行为和言语表达尚处于萌芽状态。养育者要在进入社交互动前,提前帮宝宝建立起社交意识。在具体社交场景里,养育者要主动给孩子示范。还应该把握一个10秒原则。”

比如,外出玩耍快到小区时,养育者可对宝宝说:快看,小区门口那个保安叔叔每天都为我们的安全而辛苦,我们跟他打个招呼好不好?到了小区门口,养育者先主动向保安说“早上好”,做出简单示范。由于宝宝语言和表达能力尚不足,养育者每次可以多耐心等待10秒,让宝宝进行模仿和准备。

误区二 误解或漠视孩子的哭闹

孩子哭闹不止,有的养育者认为哭累了自然会停下来。还有的养育者则会立即塞给孩子各种好吃好玩的。殊不知,孩子哭闹其实是在表达想法和需求。长期误解或漠视孩子的真实诉求,可能会出现“习得性无助”,要么就是孩子被惯成了“小皇帝”“小公主”。

如何走出误解漠视哭闹声的误区?奶舅说:“哭闹是婴幼儿最主要的表达方式,养育者应尝试主动适应哭闹声,不要一听到哭闹声就烦躁不安。一岁前,养育者可以有意识地总结和归纳婴儿日常哭闹的时间和声音差别,逐渐识别饿了、困了、尿了等基本生理需求的哭声差异。如能在大量亲子互动中熟悉并发现孩子哭闹的规律和特点,那么亲子关系肯定会更融洽。”

一岁之后,养育者可以教幼儿用肢体语言表达想法和需求。比如,孩子想要什么开始“哼唧”时,养育者先不要主动帮忙拿来,而是给孩子示范用手指想要的东西。一岁半之后,大部分幼儿都可以使用简单的语言,此时养育者就要教他们用说的方式来表达想法。

误区三 频繁用零食作为交换条件

为了让宝宝乖巧听话,养育者常常会给宝宝糖果、饼干等作为交换条件。如果过早、过度将甜食当奖励,不仅影响口腔健康,幼儿对得到奖赏物的预期会变得越来越高,以后再用同样程度的甜食,就很难达到之前的效果。面对孩子的哭闹和不配合,养育者不得不拿出更大的奖励物以换取孩子的顺从听话。如此恶性循环,不但影响了幼儿的早期能力发展,还会让矛盾冲突加深。

引导宝宝乖巧听话,奶舅建议,养育者可以试着把家里给幼儿吃的东西分为纯甜食类零食、有甜味的营养物、日常饭菜。零食不要摆在显眼的位置,日常互动尽量选择有甜味的营养物(如香蕉、苹果等)作为给幼儿良好行为的奖励。这样就把长身体的营养物变成了一种奖励,而不是用零食来诱惑孩子。

此外,养育者可以和幼儿一起制定动态变化的奖励办法。比如,把纯甜食类零食作为阶段性奖励或惊喜送给宝宝,和宝宝设置好双方都认可的奖励规则,鼓励宝宝坚持养成好习惯。当宝宝某次表现很棒时,养育者可以主动跟宝宝分享零食和甜品,表达对他的表扬和肯定,进而调动宝宝以后的积极性。

误区四 滥用注意力转移法

宝宝不舒服或者想要某物而大哭起来,一些养育者会故作惊讶地说“快看,那是什么!”“哇,这个东西好好玩呀!”宝宝听到意外惊喜,似乎瞬间就忘了之前的不良情绪,哭闹好像也被化解了。这种暂时转移孩子注意力的方法是生活中常见的育儿误区。

在奶舅及其团队的追踪调查中,不少家长觉得孩子在公共场合哭闹不止很没面子,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又确实很有效。

奶舅建议:“养育者在日常亲子互动中要让宝宝知道,在公共场合要先遵守规则秩序,要让宝宝知道想要获得某样东西可以借助哪些合适的渠道和方式来得到支持,要让宝宝知道靠哭闹是达不到目的的。”

同时,养育者要帮宝宝建立家庭规则意识,在遵守家庭规则和亲子约定的前提下,宝宝可以尽情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诉求并得到相应支持,以此帮孩子建立起良好的日常奖励机制。

奶舅说:“育儿过程中最难把握的是度,给予零食奖励或转移注意力不是不能用,可能是很多养育者没有办法的办法。但是,三岁看小七岁看老,父母是孩子最早的榜样。育儿先育己,养育者要在修身慎行中多想办法、多做示范,为宝宝建立好家庭秩序和规则,在换位思考中助力宝宝的行为发展。”

记者 陈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