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元点”出发

进入一个瑰丽奇幻的儿童世界

版次:09 作者:冯元春

近日,银川当代美术馆新展“黄河儿童艺术展—一颗种子的旅行·元点”正式开展。一开展,就吸引了很多银川市民前去观展。就这样,一个瑰丽奇幻、丰富多彩的儿童世界,在大众面前徐徐展开。展览由银川当代美术馆主办,银川市文化旅游广电局、银川市人民政府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永宁县文化旅游广电局指导,策展人赵子懿策划,展览将展至10月28日。

以“元点”为主题 表达儿童艺术

本次展览特别邀请了关注儿童发展的40位多媒介艺术家、5家参展单位,45位共创伙伴带来了15个共创项目,吸引了614位小艺术家参与其中。展览从艺术史的角度重新审视儿童的思维与表达,以“洞穴微光”、“时空涟漪”、“群星闪耀”和“碳硅纪元”四个板块,展示了84组代表作品,其中包括专为此次展览量身定制的新作品。

不同于以往的儿童展,本次展览以“元点”为主题,以儿童艺术为切入点,试图探讨人类自身的问题。策展人赵子懿表示,这次展览,不仅仅展现了儿童所创作的美好与色彩,还提出了一些深度思考。赵子懿说:“我们会看到艺术对人类行为的映射和启示,认识到艺术在理解人类自我和周围世界中的独特作用。”

去“洞穴微光” 感受“手影游戏”

展览有很多看点。在“洞穴微光”板块,艺术家陈粉丸带来的全新创作《这是不是一群动物》,就受到很多大人和孩子的喜爱。

陈粉丸在展厅内构建了一个模拟“洞穴”的空间。在这个“洞穴”空间中,有很多粉色的巨大手影,那是儿时的手影游戏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它们将观者带回那个远古洞穴的火堆旁,感受着摆弄手影游戏的无忧时光。

“时空涟漪”板块趣味和深意并存,主要展现在这个角度下我们无法忽视的时间概念。关于童年的记忆如何被留存,关于曾经的过往如何影响整个人生,这些内涵悄悄融入每一幅画作,让人回味无穷。

欧阳春以孩童视角创作,强调艺术的精神联系,代表作《神灵庇护鲸鱼》反映了其初到北京时的激情;艺术家骆馅饼的羊毛毡作品则温暖了儿时的记忆,让人不禁想起童年的纯真;艺术家甲板从孩子涂鸦汲取灵感,展现儿童艺术与成人视角之间的转换。

“有很多艺术家从童年时期就一直持有的童真,对成人后的作品影响力巨大,我们希望观众在观展时能发现这一点。”赵子懿这样表示。

不同艺术形式呈现“群星闪耀”

在本次展览中,艺术家们以更当代的创作方式,带大家探讨了“标准化艺术教育”问题的独特途径。

展览中,银川市兴庆区实验二小集团的学生们借光影装置《对话》勇敢发声,表达了自己的苦恼;由艺术家李维伊发起的“补交作业”计划,邀请展望、李明、谭天、蒋志、高磊、武子杨、葛宇路、杨圆圆等8位艺术家重做小学作业,与孩子们共面问题。

赵子懿介绍说:“创作光影装置《对话》这个作品时,我们和银川市兴庆区实验二小集团的学生们进行了很多探讨,我们想借光影装置试图解决孩子们表达苦恼的问题,结果这个艺术表现形式大家都挺满意,学生们是有艺术实力的。”

“群星闪耀”板块也值得关注。宁夏戏剧导演李思遥的作品《我从未对你诉说》,通过儿童剧场展现了两代人的观念碰撞;摄影师莫里森的《孩子们睡觉的地方》借由摄影作品,揭示了全球儿童生存差异。

李博的《无声合唱团》格外惊艳。他用艺术的方式与聋哑儿童建立联系,借由展场空间的视觉表达,完成了观看者与被观看者之间的相互救赎。赵子懿表示:“这个作品非常震撼,也非常治愈,我们希望有更多人关注特殊儿童的状态,关注孩子们的成长,感谢孩子们。”

面对未来,孩子们如何保持创造性

最后一个板块“碳硅纪元”,探讨的是如何在数字洪流中有效利用现代技术参与社会公共生活。数字洪流中,如何保持个体独立性和创造性,成为成人与儿童都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简单来说,其实就是在探讨面对科技发展,孩子们如何面对未来,如何保持创造性。”赵子懿如是说。

在这一板块,艺术家张钊瀛的《24小时艺术史》,是关于艺术史如何面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艺术家张海超的作品结合了贺兰山岩画、西夏文字与AIGC的数字活化交互作品,与展览主题呼应。值得一提的是,作品《纸墨剧场》融合了多种艺术形式和中国传统审美趣味,一方面希望呈现出“经验性”对于解决“新问题”难以剥离的印记,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元点”的一种回溯。

记者 冯元春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