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收时节

看看这些和粮食有关的汉字

版次:13 作者:吴璇

麦收时节。记者 李靖 摄

粟的不同字形。

穀的不同字形。

麦的不同字形。

来的不同字形。

又是一年麦收时节,在银川周边一望无垠的农田里,金黄的麦浪随风翻腾,一辆辆收割机开足马力,在麦浪中穿梭行驶,一幅丰收的画卷铺展在眼前。说到麦,就不能不提到五谷,它们不但为华夏儿女提供了营养,其字形中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就让我们在银川市作家协会会员、古汉字研究爱好者张鑫华的解读下,一起走进粟、穀、麦、来这四个字构成的世界,了解每个字的演变过程,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知识。

农耕文明的写照

粟,这个古老的汉字,默默承载着中华民族久远的农耕文明。它最初以象形字的形式出现,甲骨文里那生动的描绘,将粟果低垂的姿态展现得淋漓尽致,把谷子的独特形态清晰勾勒,其本义毫无疑问就是谷子。

到了战国时期,粟字的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籀文从三    、从米,摇身一变成为会意字,好似在无声地讲述着时光的流转和文字的发展脉络。这一变化,不仅是字形的调整,更是文化传承与演进的见证。

据张鑫华介绍,粟是由狗尾草驯化而来的禾本科狗尾草属草本植物,中国是它的发祥地。在内蒙古赤峰市一处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村落遗址当中发现的1400多粒炭化小米,见证着粟源远流长的种植历史。

在古代社会,粟的地位举足轻重,是百姓生活的坚实依靠。尚未脱壳的时候,它被称为粟,能够将所有带壳的粮食作物尽数囊括;而一旦脱壳之后,就专门特指小米。

随着岁月的缓缓流淌,粟字的内涵与用法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当中,粟时常现身。它成为了文人墨客用以描绘百姓生活状态和社会经济状况的一种载体。比如唐代诗人李白所讲的“家有数斗玉,不如一盘粟”,通过这鲜明的对比,将粟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清晰展现,深刻地反映出粟对于百姓生存的关键意义。粟不仅是一种粮食,更成为了衡量生活价值的重要象征。

粮食脱粒的过程

古代的粟和今天的粟也有所区别,未脱壳的粟可以代指所有有壳的粮食作物,《淮南子·诠言》中言:“量粟而舂,数米而炊”。脱了壳的粟单指小米,居于五谷的首位。这个“谷”原写作“穀”,后与山谷的“谷”合并。

穀是形声字,从禾,麰声,它是谷类植物或粮食作物的统称。从象形的角度仔细研究,“穀”字的本义就像一个劳动的场景——敲打有壳的东西,形象地表示粮食的脱粒过程。《说文》里解释“续也。百穀之总名”。

在古代农业社会,粮食的收获不仅仅是将庄稼从田间收割回来,更重要的是通过脱粒这一环节,将谷粒从谷穗上分离出来,以便后续的储存和加工。“穀”字的形态就仿佛是人们辛勤劳作,敲打有壳的谷物,使其颗粒脱落的场景。

在古代的文献和诗词中,“穀”字频繁出现,如“习习穀风,以阴以雨”,这里的“穀风”就是指生长谷物的风。 “穀”字的存在,让我们能够感受到古代农业生产对于谷物丰收的期盼和重视。

本义是外来的粮食作物

麦,繁体字写作麥,形声兼会意字,从来,从麦,来亦声。是“来”字的分化字,“夂”是反向足的象形,有“到来”的意思,一般认为,“麦”的本义是上天所降之义,但在张鑫华看来,其本义应指“外来”或“到来”的粮食作物。

小麦不是在我国自然生长的,它和小米第一次相遇大概是在4000年前的新疆,然后慢慢传到内地。因为小麦种植需要很多水,而且一开始麦粒口感不好,很难消化,所以在早期,它不太受人们的欢迎。

随着面粉磨制技术越来越好,小麦脱掉了硬壳,慢慢被磨成了白面。古代的面食统称为饼,面条或泡馍一类的食物称为“汤饼”;隋唐时期,因面条长且久煮不断,“汤饼”逐渐成为生日宴的宠儿。《赠进士张盥》中,就有“举箸食汤饼,祝辞添麒麟”的说法,《猗觉寮杂记》也有“唐人生日,多俱汤饼,世所谓长命面者也”的描述。

是麦的本字

而在漫长的汉字演化过程中,“来”和“麦”之间,也有着牵扯不断的关系,张鑫华介绍说,来是麦的本字,麦是来的分化字,在甲骨文时期,“来”所指的就是所有的麦。

“来”的甲骨文字形仿若长出麦穗芒刺的麦子。在《说文解字·来部》中有言:“(来)周所受瑞麦来 也。二麦一缝,象其芒刺之形。天所来也,故为行来之来”,其最初的本义即为小麦。

然而后来,“来”字被借用于表示“来去”之意的“来”,其原本表示麦的含义则由“麦”来承担。比如在甲骨卜辞中的“刈来”,意思就是“刈麦”,即割麦、收获小麦。此外,“来”还被借用为“至也、还也、及也”等含义,像《礼记·曲礼》里的“礼尚往来”;也用于指代玄孙之子,称为“来孙”;还有“呼”的意思,《周礼·春官》中“大祝来瞽令皋舞”便是典型例子。

随着时间的缓缓流逝,“来”原本表示小麦的含义逐渐被“麦”所替代,“来”演变为表示从别处到此处的动作,与“去”相对;同时也用于表示时间上的变化,诸如“从来”“来历”“古往今来”等等。而“麦”则专门用于表示麦类作物的统称,或者专指小麦以及这种作物的籽实。

记者 吴璇

以上文字图均由受访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