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贺:让葫芦丝绽放出更多可能

版次:14 作者:吴璇

张贺收藏的葫芦丝。

张贺

张贺的改良版葫芦丝。

形式多样的葫芦丝。

最近这段时间,银川市级非遗葫芦丝演奏技艺传承人张贺实在忙碌,他一边要筹备一场葫芦丝交响音乐会,一边要为7月29日发行的个人演奏专辑做准备。在这张名为《游吟丝人》的专辑中,他通过多种尝试,将葫芦丝与摇滚乐、京剧、中世纪欧州古典音乐,甚至是宁夏的花儿结合在一起,让人们看到了葫芦丝这种乐器的无限可能。

01

“新派葫芦丝”

说到《游吟丝人》这张专辑,张贺称它是“新派葫芦丝”,所谓新派,就是打破人们一听到葫芦丝,就想到《月光下的凤尾竹》的刻板印象,让葫芦丝绽放出更多的可能。

于是,在张贺的这张专辑中,你可以听到用葫芦丝来吹奏“花儿”的《花儿香》,把葫芦丝和摇滚乐结合起来的《重生》,融合了京剧元素的《北京》,以及用葫芦丝演奏西欧中世纪古典音乐的作品《忆》。

在这些作品当中,张贺作为出生在石嘴山的宁夏人,最喜欢的还是那首《花儿香》,这是他首次尝试用葫芦丝来吹奏“花儿”这种西北地区的民歌。“葫芦丝柔美婉转,花儿高亢嘹亮,为了让两种不同的音乐风格完美融合,我用花儿《尕妹门前浪三浪》作为音乐素材,运用葫芦丝特有的滑音、抹音、颤音等技巧,使得这首独奏曲独具特色。”张贺说,为了让这首曲子更加完美,他还邀请宁夏著名音乐人郝建宁,重新制作了伴奏曲,“这样的合作未来还会不断尝试。”

02

为学葫芦丝远赴云南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宁夏人,是什么让张贺对葫芦丝情有独钟呢?这还要追溯到张贺的学生时期。和很多80后一样,张贺小时候也被父母送去学过音乐,起初学的是钢琴,但后来感觉自己确实对钢琴缺乏兴趣,便选择竹笛来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一次偶然的机会,张贺接触到了葫芦丝,其飘逸、温柔、婉转的音色,很快就抓住了他的心。“我就想学这个乐器”,这样的念头一出现,就在心里扎了根。“当时宁夏几乎没有学葫芦丝的地方,我就托人从云南买来碟片,跟着视频学。”张贺说,2003年,自己如愿考入了宁夏大学音乐表演专业,可当时学校的课程设置中,并没有葫芦丝这门课,一边是来之不易的大学,一边是自己喜欢的音乐,他一度陷入纠结,但对于葫芦丝的热爱,还是促使他毅然放弃了安稳的大学生活,来到了云南。“那个时候,有朋友送了我一本学葫芦丝的书,书后面就有著名葫芦丝演奏家李春华的介绍,我到了云南,就直奔李春华老师而去,成了他的弟子。”

03

喜欢葫芦丝,就要深入研究它

然而,真正开始系统学习葫芦丝,张贺才发现,这远没有他想象得那么容易。为了学好葫芦丝,他每天花费8个小时,不间断地练习,有时候一个月就能吹坏好几把葫芦丝。在他的吹奏技术有了一定的进步后,老师李春华又推荐他去制作葫芦丝的工厂学习,在那里,他受益匪浅。“之前只知道怎么吹葫芦丝,却并不清楚它发声的原理,在工厂学习之后,我弄清楚了葫芦丝内部的构造,也学会了修理葫芦丝。”张贺说,喜欢一样乐器,就想把它的方方面面都学透。

也正是在这个阶段,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张贺的脑子里有了萌芽——为什么不尝试着把葫芦丝和更多的音乐形式结合起来?然而,那时的葫芦丝还是比较传统的,音域受到限制,无法实现他的想法,这个愿望只能暂时在心里搁置着。

转折点发生在2014年,这一年,作为颇具民族传统特色的乐器葫芦丝,受到了许多学校师生和家长的喜爱。“那一年,我带着葫芦丝走进中学和小学的校园,甚至还在宁夏大学开设了葫芦丝选修课,让学音乐的大学生们多了一门一技之长,拓宽了他们的就业道路。”

04

让梦想照进现实

如今,随着制作工艺的不断完善,葫芦丝这种乐器也变得越来越先进,最初的只有7孔,变成现在的8孔、9孔甚至十几孔,音域更加广阔,表现力更加强了,张贺看在眼里,又想起了自己曾经的梦想。

于是,就在今年3月,他开始同时筹备两件事情,一件就是前文提到的那张葫芦丝演奏专辑,另一件事就是一场以葫芦丝为主角的交响音乐会。在这场音乐会上,他将把整个演奏分为两个篇章,一个篇章是孩子们的汇报演出,另一个篇章就是把葫芦丝和西洋音乐结合起来。“当然,那首《花儿香》也会作为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来演出,在现场,我会用葫芦丝来演奏宁夏著名的花儿歌曲,而给我伴奏的又是西洋乐里的交响乐团,三种不同音乐风格融合在一起,一定能擦出别样的火花来。”他说。

除了在音乐形式上创新外,张贺还在葫芦丝制造上下功夫,改进了葫芦丝的制作工艺,做出了钢琴烤漆款葫芦丝,这款葫芦丝采取了新的材料,不仅避免了传统葫芦丝在西北干旱气候下容易开裂的问题,吹嘴和簧片还能替换,可以大大增加葫芦丝的使用寿命。

记者 吴璇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