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炒卡牌背后的消费误导

版次:02 作者:孙瑞亭

如今,卡牌在中小学生群体中颇受欢迎,不少人借机进行炒作,宣称一些“稀有”卡牌在二手交易平台能够卖出超高的价格。

卡牌其实并不贵,但采取“盲盒”的形式来销售,而且其中含有一些数量较少的特别版,这就“拿捏”了不少中小学生等消费者的收集心理。因工作原因,笔者走访过多家学校周边的文具店、玩具店发现,在售的品牌卡牌不论何种IP、规格,包装上均明示了不同卡牌的种类和出现概率,而且部分品牌的卡牌通过线上小程序来查询出现率,往往所谓的“稀有”卡牌按照平均出现概率来换算,在某一区域少则数千多则过万,能在二手交易平台上炒出超高的价格可能性并不大。在一些玩家看来,一些“稀有”卡牌确实存在溢价空间,但也就从单张5元、10元到几十元、上百元不等,并不会太过离谱,一旦卖得过高就会处于有价无市的状态。

之所以时不时会有“稀有卡牌炒出天价”的消息传出,除了不明真相者的误传误导,也不排除别有用心者故意炒作,想以此来博眼球并赚取流量谋利,或者想通过虚抬价格,设置新消费陷阱,尤其是对缺乏甄别能力的低龄消费者进行诱导性消费。应该看到,当前围绕卡牌已经衍生出花样繁多的营销手段,从最初的线下“盲盒”销售,到如今的线上直播拆卡、直播抽卡、直播鉴卡、稀有卡评定等,不少成年人都沉迷其中,更别说缺乏自控能力的中小学生群体。以直播拆卡为例,作为直播界的新宠,一些拆卡直播间居然有上万人深夜围观,其中不乏未成年人,而且花费不菲。尽管很多拆卡直播间标着“未成年人禁止购买”,但并没有进行严格的身份核验,而是以刺激的氛围、新鲜的玩法让未成年人频频“上头”并进行诱导性消费。要知道,未成年人自控力薄弱,沉迷于这类消费行为,势必会给他们带来身心方面的伤害。

显然,无论是拆卡、抽卡还是鉴卡,往往都会强调卡牌的“稀有”程度,营造出对“高价卡”“天价卡”的追捧氛围,以此作为营销手段,从而鼓动观看者进行消费。因此,在强调警惕炒卡牌背后的消费误导外,非常有必要对卡牌产品的衍生服务加强管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相关职能部门对卡牌生产、经营企业的监管、督促力度并不低,笔者就经常能够看到市场监管部门对中小学周边的文具店、玩具店进行日常巡检,规范其经营行为,包括明示不同种类卡牌的出现概率、不得向未满8周岁未成年人销售盲盒类产品等。不过,对于线上出现的直播间拆卡、抽卡、鉴卡、评卡、二手交易等新消费场景,似乎还存在监管空白,因此也让通过炒作卡牌价值来误导消费的行为有了“施展”空间。因此,对于这类新现象、新问题职能部门要创新监管方式,直播平台也要担负起管理责任,家长和学校也要积极引导,从而形成合力来培养青少年正确的消费观。

孙瑞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