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我与《警世通言》

版次:13 作者:范晓生

幼时家贫,无书可看。仅有一本抗战故事书,父亲专门用来撕着卷纸烟。我见是故事书,虽早已是残缺不全,却还是将它从父亲正撕着的手中要过来,成为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的精神大餐。用来卷烟吸的书被我抢了,可父亲的卷烟却不能间断,只得从供销社买些白纸回来,裁成半尺长二指宽的小条儿来卷烟吸。买纸是要费些钱的,可父亲见我将那书翻得仔细,便也乐呵呵地改抽他用白纸条自卷的“大炮筒”。

书仅那一本,日日翻看,况本就被撕得少皮儿没毛,被我翻看得久了,断线、掉页亦是难免。加之那些个战斗故事早已经被我熟记于心,便寻思着如何再找本别的书来看看。在家东翻西找,一片狼藉之后,也终是不负我望,竟寻得一本《警世通言》。

有书可看,自是欣喜。待翻看时,却使我犯了难:装订精美的书本,是竖版繁体字。小学方才毕业的我,仅就识些基本的普通汉字,看书都要偶尔翻翻字典的,还繁体版,不是生生来难为我的么?可找到的书仅此一本,只能是硬着头皮去看。好在我们所使用的汉字,近千年以来变化并不太大,通过上下句的通读,和着文中句子意思的理解,竟也可以读下来。对于那些着实不认识或难以理解的繁体字,我则借助字典来查询,暗暗记住它的模样和释意,以便下次再遇到时,自己可以辨识。

这样看着虽然费力且慢,却终是有所收获。且不说文中所写的故事内涵能看懂多少,通过一段时间的阅读、查找,使我认识了许多繁体字,进而对它们产生了浓厚兴趣。偶尔,还会在伙伴儿跟前显摆一下,就如同孔乙己在咸亨酒店对小伙计说的那样:“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尔后便卖弄似的,将某字的繁体写法,用石子在地上一笔一画写出来,教他们去认。这样的时刻,我总觉要比别人“渊博”许多,一股小小的满足感便会从心底升发出来。

书的内容虽说为明代话本,类似于旧时的白话文,可于我来说,看着和理解起来也是较为费力的,仅就记住了一些意思相对浅显的文章,如:《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玉堂春落难逢夫》《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然,仅就是这粗枝大叶的理解和记忆,在丰富我课外知识的同时,也在生活中给了我许多的启示和教育。待我上了初中,由于先前对《警世通言》书中语言方式的习惯和了解,在学习那些难懂的文言文时,也是起到了不少的帮助作用。

一本繁体版《警世通言》,陪我度过了许多闲暇时光。在使我识读繁体字和增长课余知识的同时,也教会我从古代的话本故事里,辨识人世的节、义、美、善!

我想,我该感谢这本书和那样一段缺书的童年时光!

□范晓生 (宁夏银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