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是否要“抢跑”?
教师支招为家长消灭焦虑
版次:03 作者:李姝
芦花洲幼儿园的小朋友们正在上课。
兴庆区第二十三幼儿园的孩子体验小学生活。
从幼儿园到小学,是孩子上学路上的第一个转折点,家长们难免有些焦虑。秋季开学前,家长和孩子该做好哪方面的入学准备?是否要提前教孩子写字算数、学习小学内容?对此,银川一线教师为“准小学生”家长支招。
此外,在日常教学中,银川各幼儿园和小学是否会帮助孩子做好幼小衔接,又是怎么做的?近日,记者也就此采访了多个幼儿园和小学。
A
园校结对 让孩子舒适过渡
西夏区芦花洲幼儿园专门增设了幼小衔接体验区,让孩子们通过争当小老师游戏提前感知小学老师的要求。而芦花洲小学则参考幼儿园区域及环境创设打造了和幼儿园一样有丰富游戏材料的教室,增设孩子们最喜欢的滑滑梯、秋千和各种建构积木等。
据悉,2017年芦花洲小学建校时,便以幼小衔接为切入点,开展园校结对,2021年芦花洲小学和芦花洲幼儿园被评为西夏区幼小衔接试点校(园)。
除了环境上的衔接,在课程上,芦花洲幼儿园开设了幼小衔接主题课程“我要上小学了”,重点在大班第二个学期开始这门主题课程,围绕“我知道的小学、去小学的路、探秘打卡小学、我是整理小达人、做个快乐的小学生、再见了幼儿园”六个核心活动,引导幼儿认识学习用品、学会整理书包、熟悉家校路线、规划“课间十分钟”。同时,老师带领幼儿共同走进小学观摩校园环境、体验小学课堂,激发幼儿对学校强烈的好奇心、对小学生活的美好向往和当小学生的愿望,为进入小学做足准备。
而芦花洲小学则在课程内容上设置专门的“幼小衔接模块”,学习幼儿园课程游戏模式,调整课程实施方式,将游戏融入教学,通过开展探秘芦花洲小学、芦花洲小学打卡记、我是阅读小达人、走进芦花洲社区等主题活动,让孩子们更加舒适地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生活中。
“孩子刚上大班时,我确实有些焦虑,担心孩子上了一年级上课坐不住,随时要上卫生间,或是被同学欺负等,其实担心的都是一些琐碎事。好在这一年,我们看到幼儿园组织了各种活动和课程,让孩子逐渐有了要上小学的意识,这大大减轻了我们的焦虑。”家长李女士说。
B
注重心理准备 幼小科学衔接
记者走访发现,目前银川市各幼儿园以课程为依托,从身心、生活、社会、学习多个方面加强入学准备教育,将幼小科学衔接贯穿于3年幼儿园生活之中。
“我们幼儿园非常注重幼儿情绪管理和心理准备。”兴庆区第二十三幼儿园保教主任陈思媛介绍,情绪管理对于幼儿成长至关重要,老师首先会通过幼儿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和声音变化识别幼儿的情绪表现,理解幼儿情绪背后的原因,进行适当引导。此外,通过拼图、绘画和角色扮演、情绪小怪兽主题等多种方式培养幼儿的情绪调节能力,让幼儿学会释放情绪。为了创造有利于幼儿情绪管理的环境,园内还特意设置了情绪调节区域。
“这个区域是一个安静的角落,供幼儿在情绪低落或激动时独处。我们会提供一些玩具和绘本,帮助幼儿来平静情绪。同时,我们也会与幼儿讨论使用这个区域的目的和重要性,让他们明白情绪管理是成长过程中一项重要的技能。”陈思媛说。
在心理准备方面,该幼儿园重视幼儿对小学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心理状态的调整。为此,该幼儿园组织了一系列幼小衔接活动,如参观小学、体验小学课堂等,让幼儿提前了解小学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我们还通过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幼儿了解小学生活中的规则和要求,帮助他们做好心理准备。”陈思媛说。
C
超前学习没必要 家长不要拔苗助长
暑假期间,要不要花高价给孩子报幼小衔接班,在这方面,“准一年级”学生们的家长顾虑不少。
金凤区第四小学教务处主任姚凤荣介绍,事实上,家长的担心是多余的,幼小衔接班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孩子提前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了解小学的教学模式和日常规范。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没有上幼小衔接班的孩子就无法适应小学生活。每个孩子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都是不同的,有些孩子即使没有上幼小衔接班,也能很快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
至于家长最为担心的“孩子学拼音跟不上进度”的问题,姚凤荣介绍,拼音的学习通常不是一个月就能完全学完的,虽然拼音作为小学语文学习的基础,其教学进度会根据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材有所差异,但一般都需要经过多个阶段的学习和巩固。此外,拼音学习不仅仅是记忆和模仿,还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实践来巩固和提高。因此,在孩子学习拼音的过程中,家长和老师应该给予足够的耐心和支持,鼓励孩子多听、多读、多写、多说,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发音和拼写习惯。
此外,对于“孩子是否应该提前进行知识储备”的问题,北京师范大学银川学校小学部党支部书记孙秀梅建议,家长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亲子阅读等方式,让孩子自然地接触和了解一些拼音、汉字和数字1至10等基础知识,或是学会写自己的名字。同时在读绘本的过程中多和孩子互动,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识字,还能增强交流能力。
“准一年级”学生家长因担心孩子入学后学习吃力而提前学习衔接课程,这样的心情孙秀梅表示能够理解,但事实上,进入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出现的问题更多的是能力上的不足。“比如,上课专注力不够、小动作多、自理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差,缺乏和同伴交流合作的意识,不能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等,而这些能力恰恰是孩子学习知识的必备前提能力,提前学习一年级课本知识的孩子,或许会短暂地表现出学习上的‘轻松’,他们认为自己会了,上课就不听讲,一学期下来就会养成不听课的不良习惯,在后期的学习过程中,反而会表现出严重的后劲不足。家长要相信每一朵花都有它的花期,拔苗助长只会适得其反。”孙秀梅说。
记者 李姝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