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文”字的起源和演变

版次:14 作者:吴璇

“文”代表文章,涵盖了各种体裁和风格的作品;“文”还意味着文采,形容一个人的语言表达优美、富有魅力……在文化的层面上,“文”象征着人类的精神创造和传承,是一个民族智慧和经验的结晶,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未来的希望。那么,你知道“文”字是如何演变而来的吗?本期“字言字语”,就让我们跟随银川古文字研究者张鑫华一起,探寻“文”字的起源和演变,以及与之相关的“字”“产”等字。

最初的本义——文身

探究“文”字的起源,可以发现其背后有丰富的内涵。张鑫华介绍说,“文”是象形字,其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生动地呈现出人身上刺有各种精美图案的形象。事实上,“文”字的本义即为文身,指有特殊标志的人,如勇士标志,图腾崇拜或部落标识。今天被视为叛逆的文身,在古时属于常见现象,这在典籍中也多有记载,如《礼记·王制》中提到“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矣”,这清晰地展示了其独特而鲜明的文身习俗。他们通过在身体上刻画特定的图案,展现出族群的特色和传统。同样,《谷梁传·哀公十三年》中“吴,夷狄之国也,祝发文身”,也反映了吴地的这一传统,表明文身在当时的某些地区是一种普遍且重要的文化现象。

究其来源,首先是图腾崇拜。张鑫华介绍,“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人将玄鸟视为族群的图腾,赋予其神圣的地位和象征意义。这种图腾不仅存在于当时人们的精神信仰中,有时也通过文身的形式体现在身体上,成为族群认同的鲜明标志。

其次是氏族标识。在姓氏尚未形成的远古时期,不同家族或部落会采用独特的图案作为标识。这些图案可能与家族的起源、传说或者特殊的技能、职业相关,通过文身的方式传承和展示。

此外,文身也是当时成人礼的重要象征。在部分族群中,青少年在达到特定年龄时进行文身,标志着他们从懵懂走向成熟,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和义务。此外,文身在某些部落中还具有婚配或性吸引的作用。通过在身上涂抹特定的颜色或文身图案,向潜在的配偶传达自己的魅力和意愿。

“文”与“字”的区别

随着社会发展,“文”字的含义不断丰富和扩展。除了其初始的本义外,还逐渐引申出众多深刻而广泛的含义。

在文学领域中,“文”代表文章,从诗词歌赋到散文小说,无一不是“文”的精彩展现。“文”还意味着文采,形容一个人的语言表达优美,能够用精妙的词汇和流畅的句式表达出复杂的思想和细腻的情感。

同时,“文”也代表着美德,如“文质彬彬”这一词汇,它体现了内在品质与外在表现的和谐统一,强调了一个人的修养和气质。此外,“文”还有修饰之意,如“文过饰非”,表示通过巧妙的言辞或手段来掩盖过错或缺点。

而根据张鑫华的研究,在古代,“文”与“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字”的金文是妇人在室内产子的意思,本义为生育,《广雅》:“字,生也。”引申为怀孕、养育等义,后人把象形字基础上滋生出来的字称作“字”,后来逐渐不再严格区别,统称为文字。“简单来说,‘文’是独体字,‘字’是由独体字组合的。”张鑫华说。

最初,人们把单体称作“文”,合体叫“字”。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琅琊山刻石”首次把文字叫作字,随着时间的推移,语言和文字的使用日益频繁和复杂,二者的区别不再那么严格和清晰,逐渐统称为“文字”,共同构成了人类交流和记录的重要工具。

“产”的释义及与“文”的关系

“产”的繁体字为“産”,关于其本义,学界存在着多种解释。通常认为,“産”是形声字,从生,彦省声,本义是植物的滋生繁衍,这一意义反映了自然界中生命的蓬勃生长和延续。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其含义进而引申为人畜的出生和生育,强调了新生命的诞生和种群的繁衍。

但也有不同意见,认为“産”与利用峭壁上的矿石制造物品有关,在艰苦的环境中,人们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出生活所需的物品,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此外,它还与岩壁上的图案刻画相关,这些图案可能记录了重要的事件、知识或者信仰,是人类早期的一种信息传递方式。还有人认为与古人依照农谚耕种作物有关,反映了农业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或者是标记劳动创造物,用以区分所有权和归属。此四类意见均认为“産”是形声兼会意字,从文,从厂,从生的结构。

在张鑫华看来,他也较认同“産”为形声兼会意字的说法。“産”字中包含了“文”的元素,张鑫华认为,“産”代表着部落新生命的诞生,并以“文身”作为标识,表示接纳。这与“文”最初作为特殊标志的含义有着一定的联系。在原始部落中,新生命的到来往往伴随着特定的仪式和标志,文身可能成为一种象征,标志着这个新生命被部落所接纳和祝福,融入到集体之中。

记者 吴璇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