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痛背后可能藏着这些疾病

版次:10 作者:刘威

在日常生活中,耳朵闷堵疼痛是常见的现象,但许多人往往认为这是小问题,可能是上火或耳耵聍过多引起的。还有些人坐飞机时,会出现耳痛、耳朵闷堵等,这其实也是一种生理现象。但大多情况下,耳朵痛可能是某些潜在健康问题的征兆。

自治区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邓斌介绍,耳朵疼痛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伴随症状,因耳部疾病引起的耳痛称为原发性或耳源性耳痛;因耳部邻近器官或其他疾病所致的耳痛,即继发性或放射性耳痛。邓斌介绍了几种易引起耳痛的常见耳部问题。

1 孩子游泳后耳痛流脓 急性中耳炎发作

最近,6岁的萌萌(化名)有点流鼻涕,但家长没有在意,还带着孩子去游泳。游泳后的当天夜里,萌萌出现耳痛,不停地哭闹。第二天一大早,萌萌妈妈便急匆匆地带着孩子来到耳鼻喉科诊室。接诊医生对孩子进行了耳道检查,发现其外耳道皮肤充血肿胀,鼓膜充血水肿,诊断为急性中耳炎。

中耳炎的主要症状是耳朵疼痛,流液体,还发出异味,耳鸣、耳闷、听力逐渐下降,有的患者检查会发现耳鼓膜穿孔。邓斌提醒,“生活中可诱发中耳炎的因素有很多。感冒生病的人如果出现咽喉感染产生炎症,就可能导致中耳炎;游泳时耳道易受到细菌感染和消毒剂刺激,如果此时还有感冒症状,中耳炎的患病概率就会增加;吸烟或长期吸入二手烟的人群容易出现动脉硬化,会造成中耳供血不足,同样容易引发中耳炎。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感冒、鼻炎的患者常常会把两个鼻孔同时捏住用力擤,鼻涕擤干净了,但耳朵却出现阻塞感、闷胀感、耳鸣甚至疼痛,情况严重时会引起中耳炎。”

遇到中耳炎急性期耳朵流脓的情况,可先口服抗生素,用3%双氧水和生理盐水清洗耳道、合适的抗生素滴耳液滴耳。一旦发生急性中耳炎,应尽早到医院耳鼻喉专科及时就诊、彻底治疗。急性中耳炎若不及时治疗,可转变为慢性中耳炎,进一步恶化发展可能影响听力甚至引起颅内感染。

2 采耳后耳痒又胀痛,当心真菌性外耳道炎

“耳朵又痒又痛、流水,还闷堵。”30岁的李先生日常喜欢在采耳店采耳,每次采完都觉得很舒服。但自从上周采耳后,就感觉耳朵出问题了,慌忙到医院就诊。医生经过耳内镜检查发现,李先生的耳道内布满了白色苔藓样的东西,他患了真菌性外耳道炎。

邓斌介绍说,真菌性外耳道炎,是指真菌侵入外耳道,或外耳道内的条件致病性真菌在适宜的条件下繁殖,引起的外耳道炎性病变。多数患者是因为耳内耵聍过多,加上耳道进水、潮湿引发局部不适,经常用不洁的采耳器采耳或长期大剂量用抗生素、滴耳液、糖皮质激素等,也是造成真菌性外耳道炎的病因。得了真菌性外耳道炎,外耳道可能会出现奇痒、胀痛、耳鸣、分泌物多、听力下降等症状。

真菌性外耳道炎的治疗,以彻底清理外耳道堵塞物、局部用药、口服抗真菌药物为主。

3 外耳道胆脂瘤易和耵聍栓塞混淆

最近,市民李女士遇到一点小麻烦,常常会觉得右耳堵得慌。起初她以为是耳屎太多,就时不时用棉签挖挖耳朵,但时间久了,她觉得症状越来越严重,还出现了耳痛、听力下降。就诊检查后,医生说李女士这个情况不是耳耵聍栓塞引起的,而是外耳道胆脂瘤。

邓斌提醒说,外耳道胆脂瘤并非真正的瘤,它是由外耳道皮肤脱屑、胆固醇结晶、上皮包裹等所形成的囊状团块,乍一看,确实有点像耳屎。外耳道胆脂瘤早期一般无明显不适,后期可出现耳堵塞感、听力下降,若继发了感染,还会出现耳痛、流脓(血)性分泌物,伴特殊臭味等症状。检查时可以见到外耳道内有灰白色或黄色角蛋白碎屑、上皮样物堵塞,表面被多层鳞片状物包裹,外耳道皮肤充血、肿胀、糜烂,可伴有肉芽形成。

如何治疗外耳道胆脂瘤?可在耳纤维内镜下使用专科器械去除或行外耳道冲洗去除,如病变难以清除则需在全麻内镜或显微镜辅助下手术治疗。

4 夜里突发耳痒耳痛,原来是昆虫误入耳道

近日,市民吴女士急匆匆来到医院耳鼻喉科就诊。她告诉接诊医生,凌晨时分,她在睡梦中突然感觉左耳疼痛且有杂音,感觉有虫子钻进去,不敢随便动,强忍着到早上才来医院。最后医生用耳道异物取出术从吴女士耳朵里掏出一只小蚊子。

夏季,飞蛾、蚊子、苍蝇、甲壳虫、草虫、小蟑螂、小蚂蚁、小蜘蛛等小昆虫,有时会趁人熟睡之际误入耳道。小虫在耳道内爬行,翅膀扇动,都会引起阵阵耳痒、耳痛。尤其是当小虫触及到对疼痛十分敏感的鼓膜时,往往使人疼痛难忍。

感觉到有蚊虫进入耳朵后,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赶紧用手抠,或者用挖耳勺挖,其实这些方法都不可取。因为用手指或挖耳勺深挖,可能让昆虫进入更深的位置损伤外耳道及鼓膜,影响听力。

那么,发现蚊虫入耳怎么办?邓斌介绍:“如果是喜光的小飞虫如飞蛾、蚊子等进入耳道,可以到暗处用手电筒照射耳道,虫子见光后可能飞出来。但如果是蟑螂、蚂蚁等怕光的虫子,用手电筒照射后,反会使其往里钻得更深。因此若不能确定入耳虫子的类别,这种方法不建议反复进行。此时应该滴入香油、滴耳液、眼药水等使其窒息、死亡,然后尽快赶往医院耳鼻喉科取出。”

5 耳鼓膜很娇嫩 有时一个巴掌就可能穿孔

耳鼓膜是中耳与外耳间的一个屏障,厚度只有0.1毫米,像皮肤一样具有弹性和韧性,但外力、压力、感染等都可能导致它的破裂。耳鼓膜创伤是由直接或间接的外力作用于鼓膜而形成,如用各种棒状尖锐物挖耳,遭受掌击耳部、火星溅入等。

部分鼓膜穿孔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有些患者因为其它疾病就诊查耳镜才知道自己鼓膜曾经穿孔过。鼓膜穿孔患者可出现耳痛、耳出血、耳闷、听力下降、耳鸣、眩晕等症。小一点的骨膜穿孔一般一月左右可自行愈合,若三月以上不能愈合可考虑行鼓膜修补术。

预防耳朵鼓膜穿孔,建议遇到巨大声响时,要第一时间捂住双耳,迅速张嘴,让咽鼓管张开,保持鼓膜内外的气压平衡。

小贴士

耳部的护理十分重要,邓斌建议大家在生活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尽量不要掏耳朵,不用不干净、尖锐的物体挖耳朵,以免损伤外耳道、骨膜。

在游泳或洗头洗澡时,如果不慎有水进入耳朵,应立即将头偏向一侧、上下跳动,或摇头、用手指按压耳屏以促进耳内存留的水排出,用棉签将水擦拭干净,最后捏鼻鼓气,复位鼓膜。

有的人打喷嚏时,会下意识地捂紧嘴和鼻子,其实这样做并不好。打喷嚏如果捂紧嘴和鼻子,会使鼻部压力增高,细菌、病毒就容易随气流由咽鼓管进入压力低的中耳鼓室,可能引起急性中耳炎。

如感觉耳朵闷堵、胀痛、奇痒、有分泌物流出,应及早就医,不要自行使用滴耳液。

记者 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