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度读书沙龙
开启一场与茶的美丽邂逅
版次:11 作者:王敏
沙龙现场。
在17日举办的壹度读书沙龙现场,众书友相聚在一起,在嘉宾的带领下,穿越古今,感受茶文化魅力,三个小时的活动,丰富的分享内容,生活化的讲解,让书友们意犹未尽。
说茶聊茶
“中国人的饮茶经历了四个过程,生吃药用、熟吃当菜、烹煮饮用、冲泡品饮。古人最早利用茶的方式是口嚼生食,后来便为火生煮羹饮,就像人们今天煮菜汤一样,那时的人们只把茶作为羹汤来饮用,或以茶作菜来食用。”在沙龙现场,本次活动嘉宾、国家高级评茶员陈钰从茶的作用上,展开了当天的分享话题。
我国第一部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中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作药用,生嚼内服,清热,外敷消炎解毒。而后,从生嚼到煮食,茶叶可以和粮食一起煮“茶粥”,“羹印”,或者灼煮,捞起,加调料。“今天云南基诺族仍有‘凉拌茶菜’,包括‘云南擂茶’,都是将茶作为重要的食材使用。”陈钰介绍说,而将茶当饮品,则是出于人们对茶之本味的追求。
唐代时,人们在煮茶前,先把茶叶碾碎,烧开水后将调料放入,再将茶粉撒入锅内。饮用时,趁热盛出茶汤喝下去,谓之“吃茶”。“唐人煮茶一度喜欢往茶汤里添加调味料,如盐、葱、姜或橘皮等等。中唐时陆羽煮茶最多加一点盐调味,此后唐人饮茶开始提倡茶汤的原味,为茶道之兴奠定基础。”而到了宋代,在饮茶方式上,上升到了审美的高度,到达了极致。他们在茶饼上装饰了很多龙凤的花纹,十分精致,叫作“龙凤团茶”。“先将饼茶碾成细细的粉末,用沸水冲点茶。为了使茶末与水融为一体,用茶筅快速击打,茶水充分交融,并使茶盏中出现大量白色茶末。日本的抹茶就是起源于此。”
分享茶事
“到了明代,制茶法和饮茶法一再简化。”陈钰介绍说,因朱元璋大力推广散茶导致了茶类的异化,以前只有绿茶,后来慢慢又出现了别的茶类。明朝人认为这种饮法“简便异常,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味矣”。茶叶冲泡的方法也延续到了今天,泡茶不加任何调味料,喝的是茶的原味,同时泡茶所用的茶具和方法也简化了很多,更利于茶文化的传播。
活动现场,大家听得认真,同时也积极分享自己与茶的美好邂逅,有人在厦门,第一次认识什么是“乌龙茶”,有人第一次见茶膏,对制作方法十分好奇;有人喜欢研究不同茶的口感,尝试了很多好玩的茶……在大家的交流中,也让本场活动更加雅俗兼具,别有风味。
记者 王敏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