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糖社交”悄然走来
版次:11 作者:吴璇
朋友们,你关注了吗?最近,在年轻人中“零糖社交”一词被频繁提起,它成了年轻人比较推崇的社交方式之一。“零糖社交”是指去除了繁琐的社交礼仪和规则,以简洁、直接的方式进行交流并建立关系。比如,有的人快速匹配兴趣相投的人,进行有针对性的交流,节省时间和精力。喜欢这种社交方式的人认为,相对于常见的“熟人社交”,“零糖社交”基于真实的兴趣和共鸣,而非表面的应酬,所以交流更加真诚和深入。那么,“零糖社交”会带来怎样的一种体验,让我们来看看他们的有趣故事。
我逃离了那份沉重的友情
我曾经被长达十年的友情所裹挟。因为闺蜜的一句“不重视友情”,我不得不讨好和内耗,并且一次又一次地迁就,换来的却是更加的不可理喻和无形控制。身心俱疲的我一度有些害怕亲密关系,但一次和兴趣相投的陌生人相约,却让我找到了自己的社交舒适圈。
我和闺蜜是大学同学。以前我们几乎每天都发微信聊天,还一起出游。刚开始,我们都很享受这样的友情。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彼此都有了事业和家庭,那份友情似乎淡了不少。
有时候,是她忙完工作忙家庭,忘了回复我的信息;有时候,是我忙没法回应她出游的邀请,一次一次的“扫兴”。这些没有及时的回应,让我们开始怀疑对方对这份友情的态度。有一次,我忙于工作挂掉了她的电话,并且忘了打回去,这之后我们终于爆发了一次争吵。争吵中,她几乎是发泄一样,倾诉了这么多年来我对她的种种“不重视”,比如没有按时接她的电话,不能像她一样写长长的“心情小作文”,不主动约她等等。在她看来,我做不到这些,不是因为客观条件不允许,而是因为我不够重视她。
听着她的声讨,我突然觉得特别心累,压力特别大,竟然想逃离那份有些沉重的友情。
那次争吵过后,她可能还在生气,没有主动联系我。我的潜意识里也像是在逃避什么一样,没有去找她。那段时间,我尝试着按照自己真实的喜好去社交,突然发现自在了许多。
和陌生人的下午茶,有些奇妙
没了过去和闺蜜事事报备的压力,如今我的许多朋友都是“季抛”“月抛”甚至是“日抛”型的。所谓“日抛型”朋友,是我对网上认识的搭子的称呼,因为很多人在搭伴做过一件事后,再也没什么社交负担。
我的第一个搭子是在某个社交平台上认识的。当时她正在做一件很有趣的事情——约100个女孩子喝下午茶。我真的有些好奇。从来没有和陌生人一起玩的我,从后台找到她说明了来意。她很细心地问了我的住址、饮食喜好等,贴心地把下午茶的地方选在了离我家不远的一家咖啡馆里。
和陌生人喝下午茶的感觉很奇妙,因为是第一次见面,会比较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和谈吐,但内心是放松的,没有什么社交压力。和这个女生喝下午茶的时候,我们都很自然地点了自己喜欢的食物,不用担心自己“特殊”或者“不合群”。
那天,我们聊了很久,我讲了我的原生家庭,讲了我和闺蜜之间相处的困惑。她讲了她和丈夫之间的感情纠葛,我们在交流中都还是比较坦诚的。
事后想想,也许就是这种看起来陌生的友情,才让人可以卸下防备放心地倾诉一些事情。这次和陌生人的“约会”,的确让我的心情好了许多。我明白了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样的友情。
“熟人社交”对我来说会有压力
特殊的原生家庭,让我很难对别人敞开心扉,也很难进入长期的亲密关系中。周围的人对我的评价是冷漠无情,我也一度怀疑过自己。但自从第一次看到“零糖社交”这个词,就觉得这种方式挺适合我,从此我就成了“零糖社交”的践行者。
我3岁的时候,爸妈就离婚了,我被判给了母亲。因为母亲体弱多病,我上小学之前是跟着乡下的姥姥一起生活的,直到快上小学的时候,才被母亲接回银川。但小学还没毕业,母亲就和继父有了孩子,我又被送到父亲那里,父亲虽然没有再婚,但因为工作原因经常要出差,我经常被送到各个亲戚家暂住,一住就是十几二十天。
因为这些,我小时候几乎没什么朋友,养成了内向的性格。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成长经历,让我对亲密关系有一种既抗拒又向往的矛盾感觉。抗拒是因为从小和父母、亲人都聚少离多,我害怕失去。向往则是因为我是一个感性的人,不想活得像个孤岛一样。但常规的“熟人社交”对我来说的确会有压力,我不太能融入别人的圈子里。
我找到了自己的社交舒适圈
第一次看到“零糖社交”这个词时,我被其中的一句话所吸引:“他们可以在互相交流和互动时,保持一定的距离性和独立性,不过分依赖彼此,也不对彼此产生过度的期待。”这恰好是我向往的状态。
了解这种社交方式后,我也看了很多文章,看了别人写的体验。有一个女孩写她参加读书会的经历,在那次读书会中,她和其他几个陌生人一起共读了《蛤蟆先生看心理医生》这本书。她形容这次读书会是一次“摒弃杂念,直达心灵”的交流,这个形容深深吸引了我,于是我也开始搜寻这种能和陌生人一起参加的活动。
我记得参加的第一个活动是一次短期的旅行,30多个人包了一个大巴车到沙坡头去玩。因为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有些稀里糊涂摸不着头脑。活动当天,我才发现这是一个以中老年人为主的团队,只有一个兄弟和我一样不到30岁,只是那哥们儿比我还内向。
从出发那一刻起,这次旅途就颠覆了我的最初想法。车刚出发没多久,车里的活力气氛就拉满了,大家一路唱歌,我和那个内向的哥们很快也被感染,突然找到了一种好久没有过的轻松感。
到了目的地之后,所有人似乎都没有了陌生的感觉。大家相互分享带来的美食,自己炒的牛肉酱夹着茴香饼,还有自己卤的鸡爪,这些都是外面餐厅做不出来的家常味道。我居然没有一点扭捏,自然地吃着,放松地和大家聊着。
正是那一次的体验,让我找到了自己的社交舒适圈。我开始尝试着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规划社交活动。比如,加入一些骑行的队伍、享受骑行生活,或者随机约一场酣畅淋漓的剧本杀。每次参加活动的时候,我们不会去聊家长里短,也没有社交相处的压力,而是把有限的时间精准地投入到自己的兴趣爱好上,感觉整个人很放松。
记者 吴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