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数字赋能
银川:聚势追“新”推进新型工业化
版次:04 作者:鲍淑玲
智慧银川大数据中心项目二期盘活改建暨银川算力产业园项目一期。(资料图片) 记者 李靖 摄
提起十几年前的银川装备制造业,大多数人的印象里,“傻大黑粗”是主要场景。如今,在智能制造提速的大背景下,银川市从体制机制方面进行改革,由“制造”向“智造”转变,既让企业生产效益实现倍增,也推动装备制造产业持续迭代升级。尤其是近年来,银川市以建设创新发展引领为统领,紧紧围绕产业链创新链融通发展,全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数字赋能,聚势追“新”推进新型工业化。
协同创新增活力
作为西北为数不多的光伏组件设备制造企业,宁夏小牛自动化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太阳能电池片全自动串焊机、太阳能电池串与汇流带焊接机打破了我国光伏串焊机依赖进口的局面,成为业界黑马。“对企业来说,不积极谋求创新,肯定会被市场淘汰。面对当下及未来,企业要想谋求更大发展,就要用新质生产力来推动转型升级,搭上数字产业化这趟车。”宁夏小牛自动化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走进隆基乐叶科技有限公司,只看到为数不多的工作人员在操控设备。充斥耳际的,是对承担运输任务的“数字工人”的各种交通指令;车间的交通轨道上,“数字工人”们来回穿梭,将需要的物料运输到指定工位……
“智能化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落脚点,是产业竞争的关键所在。我们要坚持向数字要附加值,以数字的赋能赋智赋值,加快传统制造向先进‘智’造转变。”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说。目前,我市已形成银川工业大脑、园区、企业智能化改造三级一体化智能改造体系,要推进智能化改造向纵深发展,强化数字对工业企业赋能应用,加快“工业大脑”建设,新建产业云图智能分析辅助决策系统、能耗监管等子平台,实现与园区、企业的三级数据链接。
目前,银川市立足于构筑高成长企业培育体系、加快打造“精智经济”创新链,集中精力培育引进一批创新型、“专精特新”和单项冠军企业,有序开展“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认定和推荐工作,充分释放政策红利,激发企业发展活力。
产业转型升级上台阶
宁夏北伏科技有限公司是我市一家高新技术企业,自成立以来,借助研发团队与学校、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积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其研发的碳化硅导电陶瓷填补了碳化硅陶瓷在穿戴设备领域国内空白;碳化硅半导体抛光环成为台积电在大陆唯一供应商;碳化硅轴承率先应用到大疆无人机上,为企业增收近3000万元。企业负责人深知,企业唯有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展开紧密合作,吸纳知识和技术的新鲜血液,与时俱进,才能够在科技创新上不断追赶超越,在行业领域持续保持竞争力。
华新智科技产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凭借其领先的云智造信息化管控平台,为工业母机高端装备行业提供“数字化生产力”,通过数字化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的运用,实现生产过程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利用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物联网等技术,能够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和柔性化,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通过以上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为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夯实产业高质量发展基础,我市制定了《银川市进一步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若干措施》,支持首台套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和首版次软件产品的应用,对通过淘汰老旧设备实现设备更新的企业,按照新设备购置金额实际支付的10%,最高不超过300万元给予补贴。”银川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说,下一步,将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聚焦搭建一流创新平台、培育一流创新主体、汇聚一流创新人才、建设一流创新生态,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着力优化区域创新布局,为推动我市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注入源源动力。
记者 鲍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