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舍和她的《阿娜河畔》
版次:10 作者:李尚
日前,宁夏作家阿舍的长篇小说《阿娜河畔》再传喜讯,该作品成功入选由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司与中国作家协会社会联络部联合发布的2023年度生态文学推荐书目。而在此之前,《阿娜河畔》更是获得了国家级文学奖“骏马奖”。阿舍以故乡塔里木河为背景,深入挖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这一创作富矿,不仅展现了沙漠、戈壁、河流的壮丽风光,还深刻描绘了人物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生存状态与精神追求。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阿舍在《阿娜河畔》中传递了对自然生态的敬畏与爱护,同时也探讨了个人与集体、历史与现实的复杂关系。
阿舍
中国作协会员、宁夏作协副主席、银川市作协主席。文学创作一级。出版有长篇小说《阿娜河畔》《乌孙》,短篇小说集《核桃里的歌声》《奔跑的骨头》《飞地在哪里》,散文集《我不知道我是谁》《流水与月亮》《白蝴蝶,黑蝴蝶》《撞痕》,随笔集《托尔斯泰的胡子》。
01房间与写作
英国著名作家伍尔夫说,女性想要写作,要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
阿舍有一间自己的独立工作室。房间不大,看上去比较拥挤,但作为一个人的空间,完全足够了。最大的屋子里,进门处是休息会客区,里面平行的两侧墙壁摆放着两个书架,上面塞满了书籍,另有一些摆件和家庭照片等。与书架相交的墙壁,是一张书桌,小说《阿娜河畔》就是她伏案在这张桌子上写出来的。
阿娜河水静静地流淌,几代人的生命历程在这里展开。读《阿娜河畔》,很容易令人联想到前苏联作家米哈依尔·亚历山大维奇·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沉静、克制又庄重。事实上,在她的书架,有相当一部分俄罗斯文学经典书籍,这种美学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阿舍的写作。
她自己也曾表达过对俄罗斯文学的热爱。阿舍曾写过一本随笔集,里面有一篇与书名同题的随笔——《托尔斯泰的胡子》。她说,列夫·托尔斯泰在其作品中所探讨的生命主题,比作品在艺术上给予她的援助更为刻骨更为持久,“他们是直接进入我生命进程,参与我人生选择的伟大作家,说什么都无法割舍。”
02团场是富矿
“阿娜河”,是塔里木河的古称,阿舍的故乡就在塔里木河畔。她的散文集《大河奔流遗落的一朵浪花》收录了2009年到2019年间创作的散文,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对故土,对遗失的家园与生命的回忆。里面写到沙漠、戈壁,写到河流、云海、山川,勾勒了一个建立在荒芜上的乐园。
在这本散文集中,有一篇《白蝴蝶,黑蝴蝶》,写于2008年,获得过《民族文学》年度散文奖。这个奖项对于阿舍的写作,起到重要的指引作用。
“新疆建设兵团,就是我写作的富矿。”阿舍是一名维吾尔族女作家,出生在塔里木河下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的一个团场干部家庭。作为第二代兵团人,她既拥有对团场的记忆,又像每个当代人一样,追求自我的实现。
《白蝴蝶,黑蝴蝶》获奖,肯定了阿舍的创作方向。她曾在一篇自述中,打算“一鼓作气,牢牢抓住这块更能凸显自身的创作资源,像许多文学前辈与同道一样,像模像样地描绘和占有一个属于自身的‘文学地理’。”然而,此后的五年,她却只字未提关于故乡的一切,只因一个消息——她出生并成长的团场撤销了。
当时她内心为之震动,需要时间消化情绪,同时也成为《阿娜河畔》诞生的契机。
03消逝和开始
18岁那年,阿舍考上大学离开团场,从此一直在宁夏银川生活,在这里工作,有了家庭。期间她也多次回到过故乡,感触最多的是2011年那次回乡的经历。
“十分震惊,心里头也确实有一点失落吧。”阿舍回到团场的老屋,发现整个家属区异常寂静,几乎看不到人影,到处都是空房子,紧闭着门扉。在自家老屋前,只见门锁已斑驳生锈,她透过破败的木门缝隙往里窥探。记忆中,四周环绕着整齐的栅栏,里面是父亲曾经亲手打理的自留地,夏有蔬菜冬有水果,但眼前看到的不再是生机勃勃的家园,门前的那块自留地已经一片荒芜。
她试图寻找当年父亲亲手栽下的梨树和桃树,但因为是冬日,枝头光秃秃的,难以辨认它们是否还存活于世。“那一刻,我仿佛连呼吸都变得小心翼翼,生怕自己的气息会惊扰到这份沉寂,同时又害怕被某种无形的力量击中。”
这次回到故乡所见的情景,与儿时那些温馨、美好的童年回忆形成了鲜明对比,让她更加珍惜那些关于团场的记忆。但是,在决心要写这片故土时,她却绕开了个体的记忆,从更广阔的视野审视故土。
上世纪50年代初,新疆建设兵团进入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这个建在沙漠之缘的戈壁滩上、人口最多时达7000余人的兵团农场,在经过半个世纪的建设发展之后,于新世纪到来之际隐入历史……除了她对我生命的造就,她本身的命运与拥有,她肌体上的时代印痕,她迎接、养育和送走的人们,她的梦境与忧伤……她值得我去书写,这是她对我的赠予。”
于是,2015年,阿舍进入了准备阶段,五六年后,这部长篇小说启笔。
04创作与自律
写长篇小说,无疑是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对写作者的身心都是考验。《人民文学》副主编徐则臣说,《阿娜河畔》这部小说的“气”足够绵长,能够支撑到小说的最后。阿舍将这个“气”理解为体力、信心和热情。在创作过程中,如何让三者保持恒定,是每个写作者的必修课。
在工作与写作之余,阿舍习惯每天慢跑或快走两三公里,这不仅是为了锻炼身体,更是为了暂时抽离写作的状态。在走路或慢跑时,她会听音乐或者轻松一点的小说,或者偶尔在手机上听听文学课。“这些都能帮助我放松身心,同时也为写作提供了新的灵感和思考角度。当再次回到书桌前时,我能以一个更为清晰和客观的心态去审视自己的作品,判断是否需要修改或继续推进。”
同时还要对自己保持信心。“我告诉自己,无论如何都要把它写完,这是我对自己的承诺。”在初期,阿舍的信心更多是一种决心,是想要完成这部作品的动力。直到作品最终得到出版社或编辑的认可,她才算真正放下了心中的大石,信心也由此变得更加坚定。
在这个过程中,最难维持的,莫过于热情了。“对于写小说的人来说,长时间沉浸在同一个故事、同一群人物中,很容易产生厌倦和疲惫,尤其是长篇小说。”为了保持这种热情,阿舍尝试过各种方法,比如喝咖啡、吃糖来刺激自己的兴奋度,或者暂时放下写作,让自己休息几天。但无论如何,都不能打乱创作的连贯性和节奏。“当然,这些归根结底就是自律。”
05个体与时代
在创作《安娜河畔》这部小说时,她始终将自己沉浸在历史的洪流中,试图通过文字去捕捉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故事。小说中的人物虽然是虚构出来的,但他们却承载了阿舍对那段历史深深的敬意和思考。
明双全和李秀琴代表着兵团的第一代建设者,那些默默奉献、服从集体意志的先辈们。在他的身上,阿舍看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坚韧和牺牲精神。而明中启等人物,则是她对兵团二代的想象和寄托。“明中启是一个在集体与个人之间寻找平衡、实现自我再生的探索者。他的故事,是我对当下社会和个人精神追求的深刻反思。”阿舍说,在创作过程中,她试图通过明中启这一角色,去探讨在特殊历史背景下,个体如何在集体与个人之间找到自己的位置,如何在坚守与变革中实现自我价值。她希望读者能够通过这个故事,感受到那种在时代洪流中坚持自我、勇于探索的精神力量。同时,阿舍也希望《阿娜河畔》能够引起读者对于个人存在、未来发展以及精神追求的思考。正如《阿娜河畔》护封上那句话——“眼望四野万象,心如明镜磐石。”
阿舍说,这句话即小说的文眼。
Q&A
银川晚报:就内容而言,创作过程中最难的是什么?
阿舍:是如何将人物置于特定的环境中,并生动地描绘出当时的场景,这包括对话、心理描写、场景的转换、语气等细节。比如写石昭美晚上回家的路上崴脚这一情节,是为了更好地展现一个中年女性在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劳碌和辛苦。这是提纲之外的,提纲写得再细,也不可能提前想到这样的细节,但就是这些细节使得小说更加生活化、逼真。每次写到这些地方,我都需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
银川晚报:李秀琴这个人物是否可以等同于阿娜河这个意象?
阿舍:我认为这并不是作为作者的我可以单方面决定的,如果读者将李秀琴与阿娜河的意象相融合,感受到了某种共鸣,那么这种理解就是成立的。
对于阿娜河,我确实认为它与女性有着天然的契合。女性如水,无论遇到何种坎坷都能波澜不惊地流淌下去,这是她们身上所展现出的生命力。在维吾尔语中,“阿娜”是母亲的意思。对于生活在戈壁和沙漠中的人来说,水滋养了土地,让生命得以延续。阿娜河不仅是一条河流,更是一种象征,它代表着生命、希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一种宇宙间的恒定的秩序。我认为李秀琴确实具有这样的品质。
银川晚报:成信秀和明中启这两个人物是如何塑造出来的?
阿舍:一开始,我的心中并没有明确的人物形象。我只是知道,我要讲述的是一段关于兵团发展的历史。于是,我开始了漫长的资料搜集和整理过程。随着对历史的了解逐渐深入,我意识到水利和教育是这片土地未来发展的两大支柱。因此,决定在小说中分别塑造一个从事水利工作的角色和一个从事教育工作的角色,也就是后来的成信秀和明中启,有了明中启之后,才有的明双全。但这些角色并不是一开始就清晰明了的,他们是在我不断挖掘历史、思考人物关系的过程中,逐渐在我心中成形的。
《阿娜河畔》的确是一部惊艳之作,是一部宽阔的、从容的、辽阔的大地之书。在宁夏、在整个西北,目前写这个题材的作家非常少。尤其是长篇小说,跟这片土地相匹配的大作品非常少,小的短篇小说有,也写得非常漂亮,里面包含着一种人和自然天人合一的内容。但是能够从辽阔和绵长的层面上,我觉得很少,我觉得这部小说能够对得起这样一片辽阔的热土。
——《人民文学》副主编徐则臣
小说的结尾十分高绝。与一般书写地方发展史结尾必须欢天喜地、民熙物阜不同,《阿娜河畔》里茂盛农场经过五十年的拼搏奋斗,与“瓜果飘香大树成荫的荒漠绿洲”愿景擦肩而过,即将被其他农场合并。这个引无数人“头朝东、脚朝西”长眠于此的地方,似乎终将如《百年孤独》中的马孔多一样在地图上消失,但《阿娜河畔》却因此有了殊别于同类作品的沉郁顿挫。
——中国作协创研部助理研究员,辽宁作协特聘签约作家 刘诗宇
年轻的阿舍是老派人,她有一种特别的笃定,确信爱情是人的高质量情感的表达。她告诉我们,一个成熟的心灵怎么面对爱情、承受爱情带来的波澜,以及如何面对生活。小说以阿娜河畔两代人的爱情、婚姻故事来讲述这水一样坚韧而澎湃的生活。
——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研究员,北京市文联签约评论家 岳雯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 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