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置区到商务楼

城乡巨变佳话多

版次:15 作者:陈玲

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中,那些斑驳发黄的印记总是令人神往。行走在高楼林立、楼院整洁的街巷中,老人们时不时述说那些与光阴有关的日子,还有最初的拼搏与理想。在金凤区楼宇最集中的上海西路街道,有金凤区最早一批拆迁安置区,还有银川最超前的城市规划。透过一栋栋拔地而起的高楼,我们看到了城市西扩北移的历程,也看到了寻常百姓的逐梦之光。

01“电视里的小高楼,离咱不远啦。”

“二十多年物业费没涨,一平方米0.35元,环境越来越好。变的是环境,不变的是物业费。”80岁的马万成家住银新苑一期,是2004年住进小区的第一批居民。回忆起曾经的拆迁安置,马万成想起了很多趣事。

马万成是原郊区供销社工作人员。他在银川的第一个家,位于银新南路(现黄河路)与唐徕渠交叉口附近,“那时候家家户户排队挑水喝,一个庄子一口井,我们家那时候还属于丰登村一队,是村里第一户有黑白电视机的。”

那时,住进小高楼、喝上自来水,是只有在电视上才能看到的画面。马万成家的电视一开,左邻右舍的孩子们就蜂拥着围进屋来,巴望着电视里的神奇世界,马万成记得,一看到电视里的大高楼,孩子们眼里就闪着光。

2002年11月,银川市辖三区调整成立金凤区,城市建设西扩北移的步伐开启,银川城市建设的主阵地就在金凤区。第二年3月,一场大规模的征地拆迁全面开始,拉运拆迁木料、家具、拆除废砖渣、废钢材的车辆穿梭往来。一时间,银新北路(现北京中路)沿线机声隆隆,车水马龙。

马万成一家也在拆迁安置的大潮中,暂时租住在西湖村旁的平房里。村里人都念叨着,“电视里的小高楼离咱不远啦。”

金凤区档案馆馆长赵东霞告诉记者:“《银川市金凤区志》中记载了当时的拆迁安置过程。征地拆迁用了3个多月时间,到5月底基本结束。当年8月,经自治区、银川市批准,撤销银新乡成立上海西路街道办事处。”

02不变的物业费,变好的新生活

马万成所在的原丰登村,划入上海西路街道。马万成一家在城市西扩北移的进程中,变成城里人。拆迁安置地不仅建起了他们的新家,还建起了银川“三馆两中心”和八车道的大马路。曾经寥落的庄子、农田、土路也在大规模的拆迁安置中,卷入了历史尘埃。

新家在二楼,马万成和爱人很满意。小区名保留了“银新”俩字,为村民们追忆往事留下了念想,这是金凤区最早建起的拆迁安置区。小区环境卫生管理、设施维护需要人管,村民们第一次交起了物业费。

社区副书记陈旭萍回忆:“没拆迁之前农民们靠养殖、种蔬菜维生。住进小高楼还一时扔不掉以前的习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治理小区环境卫生、私搭乱建、杂物乱堆都是陈旭萍和社区工作人员的头疼事。

蜕变并非一朝一夕,文明也需要经历岁月打磨淬炼。不经意间,城市周边的湖泊水系连通优化了,公园绿地越发秀丽了,花园式小区越来越多,更高的商业大楼拔地而起。银新苑周围建起金凤万达、北京华联银川购物中心等大型购物中心,都市文明不断冲击着这个安置小区,小区在不经意间也呈现出了新气象。

2013年,银新苑南社区成立了新一届业主委员会,辞退了原物业公司,联合辖区物业服务企业、业主委员会成立了“红管家”联合党支部。通过党建引领落实“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制度,社区党委成员与物业公司工作人员交叉任职,让小区物业有了新的管理方式。0.35元的物业费一直持续至今,小区环境卫生越来越好。

03楼宇中的创业梦

如今的银新苑南社区,位于金凤区上海西路街道核心区。上海西路街道辖区内,区市各级党政机关云集。马万成自豪地说:“谁能想到,20多年前的大农村,今天能一下子成为核心区。小区周围全是大高楼,我们成了白菜心中的白菜心!”

马万成所言非虚。目力所及的一片片高楼,除了住宅区,还有一栋栋商务楼宇。这些楼宇孕育着万千创业者财富梦,是金凤区近年来撬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楼宇经济。

鲁平是上海西路街道一名基层干部。辗转办公室、就业社保工作多年,这两年,鲁平在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当起了统计专干。“我负责统计各类经济指标、商务楼宇运营情况,还负责处理各种历史遗留问题。”辗转于一栋栋楼宇之间,鲁平时常感慨城乡巨变的伟力。

他说:“2004年街道周围除了欧陆经典、康居、银新苑几个新小区,就再没高一点的楼了。现在抬眼就是大高楼。”鲁平负责的辖区共有商务办公楼宇26栋,累计入驻企业802家,仅今年新入驻企业就有20家。他每天都要摸排每栋楼宇内的企业,实时关注企业经营进度、楼宇发展情况。

楼越盖越高。这里不仅仅是人们安居的处所,更孵化着创业就业的奇迹,也意味着更加美好的生活将在这里变为现实。

马万成心里的高楼不止于此。他的家训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靠着这句家训,马万成家出了法官、公务员,孙子辈还出了清华、南航的高才生。

大孙子清华大学研究生一毕业就被阿里巴巴抢招入职。儿孙们走进了更高的楼,那里有更高远的梦想。在一代代人的奋斗轨迹中,变的是城乡沧桑,不变的是逐梦初心。

记者 陈玲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