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里口味异常

别不在意,可能是疾病找上门

版次:09 作者:刘威

“早上起床嘴里像吃了黄连,苦!”“嘴里发咸像自带半斤盐,怎么回事?”日常生活中,有些时候明明没有吃东西,口腔还是会出现莫名其妙的味道,比如口苦、口甜、口咸、口酸等。一般情况下,人在过度疲劳或睡眠不佳时,会有短暂、轻度的口味异常,通常不需治疗,休息后会自行消失;服用某些药物也会导致各种味觉异常,停药后会消失。但如果经常感觉口味异常,则要注意了!银川市中医医院肾病科副主任医师宋丽表示,口舌的味觉可作为中医诊病的重要参考依据,如果长期口味异常,很可能是脏腑功能失调或疾病的征兆。

口苦:常因肝火旺盛引起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早晨起床后,感觉嘴里发苦,刷完牙好一点,维持不了多久,嘴里又全是“苦味”。那么,嘴里“发苦”可能是哪儿出问题了?

中医认为,从诱发机制上来说,口苦可能和以下几点有关。宋丽进一步解释,“肝火旺盛是嘴巴发苦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当肝火旺盛时,胆汁容易上逆,导致口苦。这种情况常常伴随着情绪烦躁、失眠多梦、头晕等症状。苦为心之味,当人心神抑郁、焦虑烦躁时,就容易出现口苦,并常伴有面红耳赤、头痛、目赤、失眠、小便色黄等表现。另外,如果胃热过盛导致胆汁反流,也易引起嘴巴发苦。这种情况常伴有胃脘灼热、口干、口臭、牙龈肿痛、便秘等症状。”

对于经常口苦的人来说,疏肝、利胆、清心就尤为重要。在饮食方面,苦瓜、蒲公英、玉米以及各类常见蔬菜,都是比较好的选择。茶饮方面,推荐菊花茶、决明子茶等。心火旺、脾气急的人容易出现口苦的情况,可以吃一些清心火的中药,食疗可以吃一些莲子心、银耳等。

口甜:多与脾胃内热有关

尽管食物的“甘甜”是一种让人喜欢的味道,但如果嘴里总是莫名其妙发甜,也挺让人苦恼。

口甜一般是由于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导致唾液中淀粉酶含量升高造成的,常吃辛辣、油腻、高糖等重口味的食物,都可能使口腔内出现甜味。中医认为“脾热口甘”,口甜多与脾胃内热有关,其中有实热与虚热之分,实热者口干喜饮、便结尿黄,虚热者食纳减少、神疲乏力。

在饮食上,脾脏实热者应忌燥热辛辣,可多吃一些清热泻火的食物,如豆腐白菜汤、野苋菜汤等。虚热者可常喝莲子糖水。另外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唾液内糖分亦升高,也常会出现口舌发甜,需要提高警惕。

口咸:可能是肾脏问题

“如果口中总感觉有咸味,同时还伴随着腰酸、耳鸣、头晕等症状,很可能是肾脏出现问题。”宋丽介绍。

中医里面,咸味和肾的关系是最密切的,有咸味入肾的说法。肾阴虚的人,除了口咸外,往往还伴有咽干口燥、头昏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等症状。如果口咸,另外感觉全身倦怠、气短乏力、畏寒肢冷、腰膝冷痛、腿软无力、夜间尿频、舌质淡胖、舌边有齿印,则很有可能是肾阳虚。

消除口咸,补肾气很重要。中医认为,“黑色入肾”,故以食“黑”为补。黑枸杞养肝明目、补益肾精,黑米滋阴补肾、健脾养肝,黑豆补肝肾、强筋骨,黑芝麻滋肝养肾、明目黑发, 黑枣平胃健脾、补肾填髓,黑木耳滋阴润肺、养胃补肾等,皆是补肾佳品。

按摩也是养肾的有效方法。常采取两种方法:一是搓擦腰眼。两手搓热后紧按腰部,用力搓30次。“腰为肾之府”,搓擦腰眼可疏通筋脉,增强肾脏功能。二是揉按丹田。两手搓热,在腹部丹田按摩30~50次。

口酸:常与肝脾有关

虽然平时吃点酸口的食物可以开胃,增加食欲,但口中长期有酸味反而容易引起口腔不适、降低食欲。

宋丽表示,口酸常在晨起或饭后出现,轻微时可能不易察觉,但严重时就像嘴里含了醋,喝水、吃糖也不能缓解,原因可能与肝脾有关。脾能够帮助消化,脾虚容易导致积食、腹胀,当食物长时间积存在胃部或十二指肠内,其分解后产生的气体就会不断反馈到咽喉和口腔内,形成一股酸涩的气味。长期消化不良就会削弱脾、胃、肠的消化能力,诱发胃炎、胃食管反流等肠胃疾病。

中医认为肝属木,主酸味,最怕火气。但是熬夜、暴饮暴食、情绪激动等都会加重肝脏的火气,在夏季尤其明显。如果肝内蕴热,就容易引起口中发酸,或者是酸苦的味道,还容易有口腔溃疡、胸胁胀痛、脾气暴躁、面色潮红等症状。

想消除口酸,就需要疏肝理气、健脾和胃。萝卜、丝瓜、菠菜、芹菜、莲藕等有疏肝理气的作用;山药、莲子、大枣、小麦、陈皮、山楂等都有健脾和胃、消食导滞的效果。如果因为脾胃虚弱、饮食过量导致口酸,就一定要控制食量、避免过量。

口淡:可能是脾胃气虚

有些人总感觉舌头味觉减退,无论吃美味大餐还是清淡小菜,总是觉得索然无味。口淡的人多伴有食欲不振等症状,很可能是脾胃气虚。此时,你可以看看舌头,如果舌头颜色比较淡,则提示可能是脾胃受了伤。此外,感冒、肠胃炎吐泻过后,或其他慢性病等原因,都会致使脾胃气虚、运化失职,也会出现口淡。

出现口淡时,别一味靠吃味重的食物来提味,也不宜顿顿清汤白菜,这两种吃法都会加重脾胃虚弱的程度。建议多吃健脾利湿的食物,如萝卜、姜、赤小豆、山药、白扁豆等。日常少吃甜腻、油腻之品,也要少吃酸辣、坚硬、油炸、雪糕、冷饮等助湿之品。

记者 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