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灵外卖”频现 平台不能置身事外

版次:02 作者:孙瑞亭

日前,央视新闻曝光了一批租借执照开店,用假地址、假照片成为热销高分店铺的“幽灵外卖”店铺。这类问题并非首次曝光,为何屡禁不绝?板子又该往谁身上打?值得职能部门认真思考与对待。

据统计,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上外卖用户规模达5.45亿人,其中超半数人平均每天至少会点一次外卖,而且还在不断扩大。庞大且稳定的需求量催生了一批只做外卖服务的“专卖店”,餐品多预制、环境卫生差、食品安全难有保障、证照资质缺乏等问题屡屡被曝光,甚至衍生出“幽灵外卖”“影子店铺”。从央视新闻的报道来看,这类“幽灵外卖”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经营执照上的地址与实际地址不符,有时一个地址竟然有几十家外卖小店“共享”;二是虚假宣传、制造假象,外卖平台上晒出的照片窗明几净、安全卫生,但实际上藏污纳垢、脏乱不堪,全是“照骗”。

2018年开始实施的《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明确规定,网络餐饮服务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应当对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的食品经营许可证进行审查,登记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及联系方式等信息,保证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食品经营许可证载明的经营场所等许可信息真实。然而,这些提供虚假信息、“照骗”的外卖店铺却成功入驻外卖平台,这显然是破坏了“线上线下一致”的规范要求。我们不禁要追问外卖平台,是否尽到了筛选把关的责任,为什么在问题屡屡曝光后,仍有部分店铺未完成商家资质认证,信息界面一张像样的图片都没有;为什么所谓的“品牌连锁”“高分店铺”实则高仿蹭热度与买流量推广,上传的精美图片并非实拍而是网络盗图……对于这些现象,平台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还是主动为商家“大开后门”?

如何让经营者更加用心、消费者更加放心、监管者更加省心,从而实现多方共赢,这是当前摆在监管部门、外卖平台、外卖店铺经营者面前一个无可回避的现实问题。首先,“幽灵外卖”屡禁不绝,一址多店、虚假宣传的问题频发,与平台失察失职有较大关系,平台不能置身事外,必须承担起相应审核把关责任。平台既然把牌子授出去了,就要为牌子的含金量、信誉做好担保,就不能允许欺骗消费者、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存在。若只想着扩张和抽成,不尽现场核实和品质保障的义务,就是对消费者不负责任。

其次,对于“幽灵外卖”所暴露出的问题,需要监管部门加强和完善日常监管工作,对平台失职的监管漏洞要及时发现和堵漏,同时也要与多部门协同发力,进而推动行业升级提质。一方面要打破信息壁垒、加强线上线下监督,另一方面要鼓励行业上下游自查自纠、相互监督,完善消费者举报机制,多管齐下让“幽灵外卖”无所遁形。另外,鉴于外卖行业体量越来越大,需要进一步通过专门立法,实现全链条、全方位监督制约。

孙瑞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