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碰碰车
“摩托车限行”是手段不是目的
版次:02 作者:皇甫世俊 周志翔 吴戈
根据媒体报道,9月18日将举行“在银川市区部分道路对摩托车实施限行”听证会。听证内容为在沈阳快速路全线、览山东街、人民广场东街、人民广场西街等路段对燃油摩托车进行限行。消息一出,引发网友广泛讨论。到底是按照时段限行?还是按照排量限行?摩托车既是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也是“成年人的玩具”,不乏违规改装、危险驾驶和噪声扰民等状况。对于摩托车,我们到底该从什么出发点来治理呢?
观点一
听取不同群体的声音
吴戈
对于摩托车的管理,不仅是驾驶员的话题,也是其他交通参与者的共同话题。社会治理本身就是一个寻求最大公约数的过程,说白了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各方的需求。为了能实现这一结果,所有群体都应该提供意见和建议,让城市管理者获得更多信息,这样才能找到更有利于大多数人利益的治理方式。
摩托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相对于汽车来说,拥有占用空间更小、停放更方便、消耗更低等优点,而且相对于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来说,当下摩托车登记管理机制更完善,在道路交通中更容易监管。摩托车作为很多人出行的选择,限区域限行无疑将会对一部分居民出行造成影响,站在他们的角度,肯定是不希望限行的。此外,有些人对摩托车的定义也超越了一般的交通工具,把它当成了彰显个性的“大玩具”,由此也引发了很多问题,比如深夜在无人的街道上轰鸣炸街、超速行驶,非法改装等等,都给城市居民造成了不小的困扰。
相信其他交通参与者、相关执法管理部门,站在不同的角度肯定会有不同的看法。想要找到治理的最大公约数,就需要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在此基础上均衡各方需求,制定出符合大家期望且操作性强的政策,为城市治理贡献力量。
观点二
限行是手段不是目的
周志翔
举办摩托车限行听证会,目的在于让广大交通参与者知晓这一规定,这是治理交通状况的一个有效手段,通过更多渠道向大家进行宣传,引发社会的讨论,这样的举措值得尝试。
摩托车也是交通出行的一个工具,近年来骑行摩托车的群体在增多,有通勤需要者,但也有“炸街”等影响公共权益的违规行为。不仅广大市民反感,实际上也给遵纪守规的摩托车骑行者们带来负面影响,他们需要这样一个向上反馈,向公众陈述自己诉求的机会。
通过听证会等渠道,让交通参与的各方充分讨论,达成公共政策执行的最大公约数,应该是更多人希望的结果。而在这背后,要摒弃“一刀切”的错误认识,用好限行这个手段,让不同出行方式都能拥有相对平等的路权,交通秩序才能稳定有序,这也是广大市民所希望的理想交通状况。
各种交通工具的拥有者是相互关联的,大家都希望有一个平安有序的交通环境,不要让少部分人的违法行为,约束了大多数遵纪守法者的出行。有关管理部门应该及时复盘治理经验,将良性的治理模式复制到更大范围中,挤压违法行为,方便更多市民的出行。
观点三
出行方式多元化
要重视
皇甫世俊
包括摩托车、电动自行车、普通自行车等等在内,多元化的出行方式可以更好地分担、缓解交通压力。对于选择多元出行方式且安全规范驾驶的市民,应该给予更多的鼓励,以形成更好的交通环境。
换句话说,交通工具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出问题的都是违法违规的交通参与者。我们必须正视不同出行方式的路权,最大程度保护大家的出行权利。这对于塑造良性的交通环境,增加城市文明的厚度,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摩托车不仅是出行工具,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想要彻底杜绝非法改装摩托车,以及翘头炸街的行为,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果我们拥有足够深厚的骑行文化,让骑行爱好者自身形成约束力,主动自我约束,挤压违法违规者的生存空间,其实就形成了一种高效治理的模式。
因此,重视出行多元化,不仅是消除不安全因素和噪声扰民,更是城市治理的升级,能够刺激消费意愿,塑造健康消费理念。这不仅是一个部门的责任,更是所有交通参与者和管理者的责任。让我们真正把尊重多元出行形成文明风尚,更好地为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