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对孩子的过度掌控

版次:11 作者:王敏

资料图片

“我们这么做还不是为你好?”“你懂什么,我吃过的盐比你走过的路都多!”“选专业比选学校重要!”“不听我的,你早晚要后悔。”……以上这些话你是否听着有些耳熟?为何爸爸妈妈对孩子总是不放心,总是认为替孩子所做的谋划都是对的呢?按不少家长所说,在孩子的成长中,的确是有越来越强的掌控欲,而且还不敢放手,因为一放手自己就是满满的焦虑。尤其是在当下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这种掌控欲似乎从来没有弱化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心理咨询师是怎样理解父母的过度掌控。

心理咨询师的话

张珂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

被过度掌控的孩子会变成什么样?

不久前,热播剧《烟火人家》中,徐帆饰演的控制型妈妈让女儿倍感压抑,比如她会一直唠叨,不停地给女儿打电话、发微信,一心想控制女儿。她甚至会直接冲到女儿的工作单位,呵斥质问女儿。这样一个控制型妈妈的角色,让一些观众忍不住感叹,这就是生活中“我妈本妈”。

倾诉人韩磊就是在这样被控制的环境里长大的。因为妈妈的强势,让他失去了对生活的决策权,而当他有自己的孩子时,就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经历的控制模式复制到家庭中,‌以此来应对自己成为父母后的角色和责任。

那么,如果父母有强烈的掌控欲,会对孩子产生哪些影响呢?

首先孩子会失去个性,因为长期被安排,会让孩子对自己没有明确的认知,感觉自己怎么样都行,反正父母说了算,最后就放弃了自己的选择。同时,孩子的自信心会受到打击,产生一种“我不行”“我不会”“我不能”的想法。在这种想法的驱使下,孩子学会了服从,所以也就没有创新能力,所以一般控制欲强的父母,较难培养出有创造力的孩子,更多的只是服从。

别以为孩子会一直服从,有很多孩子会在某个成长阶段像弹簧一样逆反。前面压力越大,后面会爆发得越强烈。这个时候,往往是最危险的,孩子很有可能为了追求“自由”,完全失控,放纵人生。

1

妈妈的爱

是不是成了一种掌控欲?

韩磊今年33岁,结婚6年,女儿刚上小学。说起家长对孩子的掌控欲,他苦笑着说,自己已经成了被人讨厌的人。

“我从小的口头禅就是‘我妈说’,因为这三个字,我经常被人嘲笑。”韩磊回忆说,在他的印象中,小时候自己所有的事情都是妈妈安排的,甚至穿什么颜色的袜子,她都会给我安排好。说起当时的感受,韩磊说,很长时间里,他觉得这是正常的,所有的孩子和妈妈都是这样的。所以面对妈妈的安排,他也从来没有拒绝过。而且自己也形成了这样的习惯,什么都以妈妈的标准来进行判断。“比如有同学邀请我晚上一起去打篮球,我会脱口而出‘我妈说晚上不宜剧烈运动’;老师让我代表班级参加全校运动会比赛,我会问我妈选什么项目,然后告诉老师‘我妈说选跳远’……总之,需要决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会不自觉地以‘我妈说’来回应。”

韩磊说,上大学选学校和专业,他本来是想按自己的意愿选,但跟妈妈一说,就遭到了强烈反对。那时,他也意识到,虽然已成年了,但自己似乎没有力量说服妈妈。至于随后的结婚成家,妈妈也是经常提出各种建议,一般情况下,都得按她的意思来。韩磊说,好朋友也提醒过他,妈妈对他的爱是不是一种掌控欲,会不会影响他自己的家庭生活。对此,韩磊陷入了反思。

2

让韩磊无奈的是,如今对待自己的女儿,他也会经常说一句话——“爸爸是为你好,你要听话呢!”

为了让孩子学钢琴,韩磊直接买了琴选了课,每周陪着孩子上课,回家坐在孩子旁边陪练,哪错了哪段要反复弹几遍,弹多长时间……都是他说了算,孩子不愿意都不行,流着眼泪也得听话照做。

孩子看上一条红色的小裙子,韩磊觉得裙子短,就直接让妻子买了一条红色百褶过膝裙,孩子不愿意穿,他生气地说:“一会儿要一会儿不要的,买了就得穿!”

“还有很多事,我都是这样处理的,以前我没觉得自己这样有什么问题,因为我就是为了孩子好啊,我做错什么了呢?”韩磊说,直到一次学校开家长会,结束后老师让他留下来。老师对韩磊说,这一学期,孩子明显不爱说话了,很多学校活动都不积极参加,上课注意力也不集中,不活跃。

回忆起这次与老师的谈话,韩磊开始反思,“我一开始怀疑是不是孩子在学校受欺负了,但了解情况后排除了这个可能。老师问我是不是家里出了什么事,我想了想并没有。后来老师向我了解了很多家里陪伴孩子的细节,提醒我是不是与孩子相处的方式上出了问题。老师跟我说,‘你的做法有时就是在掌控孩子,不让孩子成为她自己,而是成为你想让她成为的人。’那天老师的这句话,让我愣在原地,这是第一次有人这么清楚地让我看见了我和孩子之间的相处问题。也让我想到了我和我妈之间的相处问题。现在我是有些焦虑的,我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因为,我就是这样长大的。”

“爸爸都是为了你好!”

小贴士

其实每个家长都不想和孩子发展成不良的对立关系。想要改变,可以从降低期望、转换角色、少说少做三方面进行尝试。

首先,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家长要降低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值。家长在孩子出生时,只是希望孩子健康长大。慢慢地,随着孩子长大,期望值不断加码,对孩子的管束也越来越多,给孩子的压力也逐渐增加,这就造成了亲子关系紧张。家长要客观冷静地对孩子提出合理期望,此时,家长和孩子心态都平和了,孩子有了努力的动力,有了多元发展的空间,自然会实现比较理想的目标。

第二,家长可以尝试把孩子当成朋友或有独立个性的人,这样沟通时就会特别留意说话的方式和技巧。随着孩子长大,这样有分寸、有边界感、含蓄婉转的沟通方式,能降低家长强势和控制的感情色彩,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

第三,家长要少说少做,不轻易给孩子做决定,沟通时尽量不用肯定句和反问句,多用疑问句,引导孩子自己做选择。另外,家长可以尝试用文字留言的方式跟孩子沟通,注意留言的语气与措辞,慢慢减少对孩子的控制欲。

改变关系,试试这三个方法

记者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