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去秋来夜已凉 老年疾病早预防

版次:13 作者:刘威

9月7日,我们迎来白露节气。作为一年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时节,白露过后冷空气活动频繁,一夜凉过一夜,气候也愈加干燥。老年人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远不如年轻人,容易被一些潜伏的“秋季病”缠身。那么,老年人在秋天如何防治这些疾病?一起来听听医生们的建议吧。

1

防燥咳吃得“润”一点

很多老年人在秋天特别容易咳嗽。这是因为,秋天气候干燥,秋燥之邪极易通过口、鼻等呼吸道侵入人体,累及于肺。秋燥引起的咳嗽典型的症状是咽干、干咳无痰、口鼻干燥、舌尖红。

此时节,饮食上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避免燥邪伤害,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海带、豆类及奶类。饮食上注意合理搭配,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食品。多喝粥也能防秋燥,如银耳粥、莲米粥、芝麻粥、红薯粥、玉米粥等。另外,秋天更应多喝水,以保持肺脏与呼吸道的正常湿润度。每天早晨可以用清水润润鼻腔,夜间在屋内放一盆水保持空气湿润,都是缓解秋燥、润肺气的好方法。

很多人都知道,梨有润肺止咳的作用,秋天出现咳嗽的时候,通常会熬川贝梨水喝。对此,银川市中医医院肺病科副主任医师师常喜表示,川贝梨水并不是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咳嗽。“因为川贝和梨偏寒性,所以对于偏寒性的咳嗽,比如患者有白痰、稀痰,或者流清鼻涕,就不适宜服用川贝梨水。对于肺热痰少,或者是偏阴虚的咳嗽患者,肺阴伤了,这些人适合服用川贝梨水。”

2

防心血管疾病,注意保暖

对老年人来说,秋冬季冷空气侵袭人体,会引起血管收缩、痉挛、血黏度增高,所以秋季也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疾病也会伺机来扰。

那么,中老年人秋天如何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银川市中医医院心病科主任医师刘丽梅给出几点建议。中老年人对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弱,秋季早晚温差大,应注意保暖,避免冷空气刺激导致血管收缩。中医认为,夜晚是养阴的最佳时机,熬夜会耗伤阴气,加重心脏负担。所以,老年人秋季更要保持规律作息,不要熬夜。适量的运动可以改善心血管功能,促进血液循环。老年人在秋季可进行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

秋天,老年人在饮食上还要注意以下几点:减少食盐的摄入量,每日不超过6克,以降低高血压的风险;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类等,有助于降低血脂和血糖水平;选择优质蛋白质来源,如鱼、禽、蛋、奶及豆制品等,以满足身体对营养的需求;秋天老人也应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以降低血脂异常的风险。

3

防胃凉胃痛,可适当吃点温补食物

“一到秋天,总觉得胃部凉冰冰的,隐隐作痛,还时不时拉肚子。”天一转凉,65岁的张大爷就明显感觉胃不舒服。看了中医后,医生说,张大爷这种情况多是因为脾胃虚寒所致。

银川市中医医院脾胃科副主任医师徐娟介绍,“中医认为,脾胃负责腐熟运化水谷,是气血生化之源。如果脾胃虚寒,则可能表现出以下症状:平时喜欢吃热食、喝热水;腹部常隐痛,揉按或热敷可好转;腹部怕冷,天冷的时候更明显;吃生冷寒凉食物或受冷风后容易腹泻;平时胃口欠佳,容易疲倦乏力。”

建议脾胃虚寒的老人,秋冬季尤其要做好腰腹部以及脚部的保暖,平时最好多穿件马甲或背心。适当吃些温补的食物,如羊肉、鸡肉、韭菜、生姜、蒜头、花椒等。脾胃虚寒的人还应注重强健脾胃。中医认为,肚脐更是人体精气比较集中的地方,长期坚持按摩腹部,可以增加胃肠蠕动、增强脾胃功能。此外,对于脾胃虚寒的人群来说,晚上可用艾叶一小撮、花椒一小把、生姜3~5片煮水,兑入水中泡脚。

另外,脾胃虚寒的中老年人最好少吃或不吃寒凉性的水果,如西瓜、梨、山竹、火龙果等。荔枝、龙眼、大枣、石榴、桃子等水果属于温热性的,脾胃虚寒者可适当吃些。

4

胆石症患者

别盲目“贴秋膘”

今年夏天,70岁的陈叔一直食欲不好,明显瘦了不少。最近,天气凉爽了,陈叔的老伴想着要赶紧给陈叔“贴秋膘”,补补身体。于是,鸡汤、清炖羊肉等美食最近成了陈叔家饭桌上的主打。谁知上周天晚上,陈叔开始出现恶心呕吐、肚子绞痛。就医后,被诊断为急性胆囊炎。原来,陈叔患有胆结石,最近过多进食油腻食物后诱发了疾病。

经过漫漫长夏,秋凉之后,人们的食欲开始恢复,胃口变好后易暴饮暴食,还有人像陈叔这样盲目进补“贴秋膘”,容易诱发胆石症加重。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肝胆外科副主任医师杨路提醒,“千万不要一次摄入过多高油、高脂的食物,尤其是那些本身就有胆囊结石,或有胆囊病史的人群。‘秋膘’类膳食大多是高脂、高糖、高胆固醇的食物,如果在短时间内大量进食,会导致消化系统疾病,常见的有腹胀、腹痛等消化不良症状,严重的可能引发胆绞痛、胆囊炎等。临床上也发现,许多胆结石由‘静’变‘动’,常是在饮酒、暴饮暴食或吃了刺激性食物后诱发的。”

5

多参加户外活动

摆脱悲秋

眼下,虽然秋高气爽,但天气阴晴转变也很快。自古就有“伤春悲秋”之说,老年人的情绪容易受季节的影响,变得脆弱敏感,有时会出现焦虑、抑郁、烦躁、悲观失望、忧心忡忡等情绪。

为摆脱这种“情绪疲软”状态,老年人秋季应尽量保持心态平和,可以打打太极拳、练练气功或八段锦等,达到调节身心的目的。另外,对于老年人来说,很多都与儿女没有太多的交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悲秋情绪。如果老人产生了悲秋情绪,有亲朋好友进行开导,就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也可以和亲友一起逛街、旅游,让心情愉悦。

晴朗的日子里,老人应多外出活动,多亲近大自然,既可摆脱悲秋情绪,对神经系统起到调节作用,还可接受阳光的沐浴、愉悦身心。

记者  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