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陪女儿读红楼

版次:16 作者:姜奕婷

转眼女儿中考结束,要升入高中开启新的历程,高中语文课本里要求整本阅读古典经典名著《红楼梦》,学校报名后老师也早早布置了要在假期完成阅读。

女儿翻了翻家里那本厚厚的《红楼梦》,见里面人物众多,又夹杂些文言文,写的多是日常琐事、儿女情长,便开始犯愁。这故事和我们现在的生活距离很远,很多内容不好理解,眼看着拿起来又放下地读不进去可怎么办啊?

我想起当年自己恰好也是在初三暑假读《红楼梦》,那是个没有作业的悠长假期。我到同学家借到这本书便如获至宝,书已经破损泛黄,不知多少人曾翻看过,似乎再看便会散架。于是我回到家先找出挂历纸包上书皮,又蘸着胶水小心地把开线页粘起来,这才埋头读起来。

儿时我和哥哥通过广播评书听过四大名著,《红楼梦》里像“宝黛初会”“黛玉葬花”“晴雯撕扇”这样的情节,我记忆还算深刻,但也只能在脑海中想象。后来看到电视连续剧,对人物和故事有了具体清晰的印象。但是,当第一次在书中读到描写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姣比干多一处,病如西子胜三分。”我不禁暗暗叫绝,竟然默读几遍就不知不觉背诵下来。并不是我的记忆力特别好,实在是因为写得太过传神。就这样,那个暑假我除了吃饭睡觉,都在家里读《红楼梦》。父母无数次提醒我别光看书,要歇歇眼睛,出门去外面玩。彼时我抬眼看向窗外,阳光耀眼绿树葱郁,而我完全无心出门,因为书中的那个世界对我更有吸引力。

那本旧书《红楼梦》很快被我通读了一遍,假期仍未过半。于是我开始细读第二遍,这回边读边做笔记,光是书里的诗词就抄满了一个大笔记本。当读到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时,觉得颇具神话色彩。书中说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于“薄命司”中发现“金陵十二钗”正副册,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含蓄隐喻地交代了主要女性人物的命运。那时没有网络进行搜索,也找不到其他红学家的解读。我只能自己猜测十二钗对应的人物,顶多和借我书的同学讨论。有时我俩争论得面红耳赤也不知谁对谁错,她就会学着书中口吻对我说:“罢了罢了,今日看在这书皮的份上,我便不与你计较了。”

女儿对阅读《红楼梦》的困惑,让我想起这些往事,书里有些问题在我心里至今仍是个谜。于是我便查阅了一些资料,尤其关于金陵十二钗的判词。这次终于清清楚楚地知道每一位人物对应的判词和词曲,我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不妨就从这里入手,看能不能引起孩子阅读《红楼梦》的兴趣。

我先和女儿把1987版《红楼梦》电视剧看了一遍,让她对人物和情节有些感性认识,然后她对应去读书,读到某些章节时,我就把判词裁成小纸条让她抽取,猜猜是哪个人物。果然,这个游戏引起了女儿的好奇心。尤其是她连续猜对了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人物后,兴趣大增。于是,在一些晚饭后的时光,我就和女儿玩起抽纸条猜人物的小游戏。不管猜对猜错,女儿都会聊聊对这个人物的看法,我们还找到大学生在宿舍演绎的版本对照一番,乐趣就这样像枝叶般从读书中蔓延出来,女儿也逐渐品出些经典名著的味道。

《红楼梦》博大精深,通常不是一次就能理解到位的,但只要开了个好头,就不怕没有后续。也许女儿在若干年后,再翻看《红楼梦》时,会像贾宝玉对林黛玉那样,笑着对书中的某个人物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我对很多书的阅读经历也是如此,第一遍囫囵吞枣看个热闹,当遇到一些人一些事,有些人生阅历的时候,便会从记忆中想起一本书,再细细读进去,方觉妙不可言。比如《围城》《平凡的世界》,都是在若干年后读了第二遍、第三遍才逐渐理解了其中深意。

人生有明暗起伏,而文学经典就像是一道光,不知在哪个时刻会突然照亮你,温暖你,指引通向前方的路。

◇姜奕婷(宁夏银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