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匠心
版次:09 作者:王敏
编结技艺传承人刘亚明。
麻编技艺传承人张璟。
刘亚明编结作品。
日前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文化和旅游厅等7部门联合发布宁夏首批乡村工匠名师,全区共50人,其中银川市有11人上榜。这些乡村工匠名师,带着自己精湛的手艺扎根乡村,用热爱滋养一方。他们用麻编、剪纸、刺绣、编结、酿酒、铁器……传承技艺,也用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助力,用匠心精神坚守初心。
宁夏首批乡村工匠名师(银川市入选者)
张璟:女,自治区级非遗麻编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美术师,“巴鸟麻编”品牌创始人。
赵桂英:女,自治区级非遗刺绣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宁夏高级工艺美术师。
李转能:女,西夏区非遗剪纸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产业研究院敦煌分院研究员。
杨银娥:女,金凤区非遗剪纸刻绘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刘亚明:女,自治区级编结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闽宁镇原隆村非遗就业扶贫工坊负责人。
丁跃成:男,国家级滩羊皮鞣制工艺代表性传承人。
任新兰:女,自治区级非遗剪纸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民协剪纸艺术会员。
黄华:女,贺兰县洪广镇欣荣村乡村工匠,成立贺兰县手工编织协会。
李芳:女,灵武市非遗刺绣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奇迹残疾人手工坊发起人。
王长宁:男,灵武市非遗蒸馏酒(鼎夏大缸酒)酿造技艺第四代传承人。
吴建云:男,自治区级非遗吴氏铁器锻制技艺第四代传承人。
刘亚明:
传统技艺,造福乡亲
刘亚明的编结之路始于十五六岁,那时她跟随姥姥学习剪纸等传统技艺。她自幼对传统手工艺有着浓厚兴趣,这份兴趣在她心中生根发芽,最终成长为她生命中的一部分。2017年,刘亚明成立了宁夏昱嵘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开设了软陶制作、壁挂、西北刺绣、剪纸、编结等多种扶贫培训班,并在闽宁镇原隆村建立了非遗就业扶贫工坊。
在她的带领下,公司研发了八类50多种新产品,获得了国家大赛奖12项。刘亚明先后培训了6000多人,其中3000多名妇女学会了手工技艺。她不仅带动了600余名移民加工产品增加收入,还帮助50人脱贫,30名残疾人和70%的移民文盲提高了生活水平。经过她的努力,目前基地已拥有满月活、礼馍、社火脸谱等8个非遗项目,传承传统习俗文化礼仪。
尽管已经年近古稀,但刘亚明在大家眼里是个“紧跟时代的老太太”。“我会坚持将技艺教授给村民们,帮她们把作品销售出去,而且我们还帮助大家开网店、搞直播,这些努力已经为村民们做的旅游产品打开了销路。”刘亚明说。
张璟:
麻编助力乡村发展
在银川市兴庆区月牙湖乡滨河家园四村月牙湖手工工坊,还没走进其中,就能听到里面传来一阵阵欢声笑语。这里有张璟多年的心血,她用一双手和一根根麻线,在乡村编织着属于自己的梦想,也织就了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张璟是家族麻编技艺的第四代传人,也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麻编技艺传承人。2017年,张璟在月牙湖乡成立了宁夏麻编非遗工坊,注册“巴鸟麻编”商标,并研发出麻编包、手作玩偶、生活用品等120多个文创产品。也是通过这个手工工坊,张璟手中的麻编被赋予了新的价值。目前,手工坊已培训困难群体1000多人次,可承接订单的有200余人。其中,移民村麻编织初加工和社区残疾人后期精细化合成稳定就业73人,有残疾人23人。“我的麻编之路,始于儿时的耳濡目染。”张璟说,从小自己跟随家人学习麻编技艺,直到今天,都保持着最初的那份热爱。
如今,张璟继续用自己的双手,不仅编织出美丽的麻编产品,更编织出了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在她身上,很多人不仅能看到手艺人的匠心精神,更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希望。
吴建云:
铁锤声中的手艺温度
在吴家不足30平方米的铁匠铺里,铁锤敲击声传递着传统技艺的温度。作为吴氏铁器锻制技艺第四代传承人,吴建云接过了父亲的铁锤,继续传承这门手艺。从挑选原料到磨刃擦亮,吴建云对每一道工序都精益求精。“打铁虽苦,但这是家族的传承,是文化的延续。”吴建云说。
吴建云的打铁过程,是一段古老技艺的现代表演。他继承了父亲吴天惠的衣钵,将吴氏打铁技艺发扬光大。在熊熊燃烧的炉火前,只见他将铁料加热至红热状态,凭借多年的经验,精准地控制火候,确保铁料达到最佳锻造温度,随着铁料温度升高,开始进行锤打。吴建云的每一锤都力道适中,节奏稳健,铁料也逐渐打制成型。这一过程不仅需要过人的体力,更考验着匠人的审美和技巧。
吴氏打铁技艺的独特之处在于夹钢技术。在打制刀具、斧头等器口时,吴建云会将钢条嵌入铁料中,通过反复锤打,使铁与钢完美结合,确保成品的硬度和韧度。“之后便是淬火,需要将打好的铁器迅速浸入水中,通过急速冷却,提升铁器表面硬度。这一过程对时间和水温的控制要求极高,最后就是对铁器进行磨刃和擦亮处理,让铁器不仅实用,更具有艺术美感。”吴建云感慨地说,自己的手艺是从父辈传承下来的,虽然打铁是个苦差事,又累又脏,但几十年来,自己手中的铁锤始终没放下过。“打铁不仅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中国农耕文化和手工艺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会继续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王长宁:
纯粮酿造的匠心精神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真正的纯粮酿酒显得尤为珍贵。它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匠心的体现。王长宁,宁夏鼎夏酒业的掌门人,正是这样一位坚守传统工艺的酿酒人。
王长宁的酿酒之旅始于1991年,他从轻工业部广州轻工业学校工业发酵专业毕业后,便投身于酿酒事业。他深知,真正的纯粮酿酒需要顺应自然。因此,在加工过程中,他时刻关注天气的变化,对温度、湿度的把握精确到毫厘,确保酒的品质不受丝毫影响。
宁夏鼎夏酒业拥有宁夏唯一现存最早的地穴式曲酒发酵窖池,这是王长宁酿酒工艺的秘密武器。在这里,酒醅在恒温恒湿的环境中缓慢发酵,奠定了鼎夏老酒浓头酱尾的风格特点。“我们的工艺流程是经过纯高粱发酵,高粱经过粉碎、润晾、蒸煮、降温,降温后加工曲、中温曲,然后进行堆积发酵,这个工序的目的是让它产生酱香酒的风格在里面,等它温度升到45℃以上再进行摊开降温,再加低温大曲,温度降到20℃左右,进行入缸发酵。发酵期为一个月,一个月发酵期结束以后要出缸进行蒸馏,蒸馏出的酒就是清香酱味的原浆酒,原浆储存最少要一年以上,我们才进行勾调,按照市场不同的需求,调出不同的口味、不同风格、不同度数的酒。”王长宁说。
在王长宁的带领下,宁夏鼎夏酒业不仅成为了宁夏知名品牌,还获批为自治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他的酿酒工艺不仅得到了消费者认可,更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典范。“传承不是守旧,创新才能发展。”王长宁说,自己希望能借助宁夏鼎夏酒业平台,不断提升酒品研究和文化宣传,致力于打造宁夏超高端的白酒领军品牌,努力酿造中国白酒之精品。
任新兰:
剪纸在乡村的新生机
在宁夏永宁县的望洪镇新华中心村村部,有一间面积约40平方米的传承基地,剪纸、刺绣、苏绣、十字绣、手工编织等多种手艺在这里汇集……这里不仅是民间传统技艺的殿堂,更是村里很多女性生活的希望。
作为基地的负责人,剪纸技艺非遗人任新兰用一把剪刀和一片片彩纸,讲述着剪纸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也用更多传统技艺,助力乡村妇女的就业和增收。
任新兰,1960年出生于宁夏永宁县,自幼受外婆和母亲传统剪纸艺术的影响,从小就喜欢中国传统的剪纸和绘画,在外婆和母亲传统剪纸艺术的基础上,她将传统的剪、贴、刻术揉和在一起,结合宁夏本地民俗民情,创作多幅具有民间地方特色的作品。2005年,任新兰进入老年大学剪纸班学习,技艺更加精熟。她的作品多样,包括花瓶、玉白菜、苹果、南瓜盒、笔筒等各种花样,以及冰丝鞋、绳编、绣球等等。她的剪纸技艺,既有传统的美感,又融入了现代元素,深受人们喜爱。
如今,基地已成为当地妇女学习和传承剪纸技艺的场所,这些年里,任新兰先后教授了100多名农村妇女,让她们不仅学会了剪纸技艺,还学会了如何将剪纸技艺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同时,她还与永宁县各个小学、社区合作,开展了剪纸培训班,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剪纸艺术。
传承不易,任新兰深知这一点。她坚持手把手教学,确保每一位学徒都能掌握剪纸的核心技艺。她的努力没有白费,如今,剪纸技艺在乡村焕发出了新的生机,成为了乡村振兴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链接
自2023年起,农业农村部等七部门联合启动实施乡村工匠“双百双千”培育工程,力争到2025年底在全国认定百名乡村工匠大师、设立百个大师传习所,认定千名乡村工匠名师、设立千个名师工作室,弘扬传统技艺所蕴含的文化精髓和价值,活态传承发展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激发乡村工匠内生动力,扶持乡村工匠领办创办特色企业,打造乡村工匠品牌。
本版图片
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