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初期症状隐匿
这几种病被称为“沉默杀手”
版次:13 作者:刘威
通常我们生病了,身体多少都会有一些症状表现出来。比如感冒了会流鼻涕打喷嚏;发烧了全身会感到无力,头部发热;肠胃炎犯了会恶心、呕吐、拉肚子等。但有些疾病在初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容易被人忽视,从而导致病情恶化,对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因此被称为“沉默杀手”。一起来看看疾病中的“沉默杀手”主要有哪些吧!
骨质疏松
上周,75岁的张阿姨打了个喷嚏后感觉腰咔哒一下非常疼。“起初,我还没当回事,就贴了药膏,忍了几天,实在受不了了,来了医院一查,结果竟然是腰椎骨折了!”张阿姨说。接诊医生解释道:“喷嚏并不是张阿姨骨折的罪魁祸首,真正的凶手其实是骨质疏松。”
银川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董朝侠提醒,骨质疏松常被称为“沉默杀手”,因为在初期至中期常不会出现明显不适。而一些严重的骨质疏松老人,可能只是打个喷嚏,或者搬个花盆、坐车颠簸一下,就可能发生胸椎体或肋骨等压缩性骨折。“除了年龄增大的因素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骨量流失的主要原因。不平衡膳食、久坐、晒太阳少、吸烟、饮酒、药物、习惯喝浓茶和咖啡等因素,不仅影响基础的骨量积累水平,也易导致骨量流失,增加骨质疏松症的发生风险。”
65岁以上的老年人、有脆性骨折史、有家族骨质疏松症骨折史、女性绝经后、嗜烟、酗酒、过度摄入咖啡因、使用激素超过3个月等人群,要特别重视骨质疏松的预防,最好每年做一次骨密度检测。对于已经出现骨质疏松的人群,除了补充钙剂、维生素D外,还应在专科医生指导下,采用运动、营养及药物等方法进行治疗。
慢阻肺
慢性阻塞性肺病,简称慢阻肺,起病通常隐匿、症状不典型,一旦有显著症状就医时,病情已经进展到中度以上,是较为危险的“沉默杀手”。
自治区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张建银医生介绍,慢阻肺患者一般有三大典型症状:咳、痰、喘。即不停咳嗽、有痰,走路或做家务容易出现气喘、上气不接下气。通常,肺功能轻度下降可能无明显症状,但随着肺功能下降逐渐加重,会出现气促、喘息、咳嗽等症状。对于慢阻肺的高危人群,如40岁以上长期吸烟的男性、长期处于粉尘等不良环境中的人、有慢阻肺家族史者,如连续两年都有反复咳嗽、气促尤其是活动后气促的表现,建议进行肺功能检测。
秋冬季节是慢阻肺的高发季节。为了防止慢阻肺复发,患者平时要规律用药。秋冬气温多变时,要注意保暖,特别要提防感冒。雾霾天气严重时,出门一定要戴个口罩,呼吸道感染要尽早治疗。慢阻肺患者最害怕空气干燥,建议室内使用加湿器。虽然慢阻肺患者不能剧烈运动,但做些舒缓的运动对于保护肺功能也有好处。为了防止慢阻肺复发,除戒烟外,患者平时宜多吃些蔬菜水果,百合、萝卜、梨都是不错的选择。
血脂异常
得了高血脂后,很多人没有明显的不舒服,所以通常不会在意,但血管会慢慢被“侵蚀”。因此,血脂异常在医学界也被称为“沉默杀手”。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脑血管病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刘志军介绍,血脂检查主要包括四项: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胆固醇与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密切相关。甘油三酯偏高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甘油三酯主要来源于食物,轻度、中度升高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极度升高可导致急性胰腺炎发作。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也叫“坏胆固醇”,当“坏胆固醇”过量时,容易在动脉管壁沉积,形成动脉硬化斑块,导致心脑血管疾病。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也叫“好胆固醇”,这个指标太低反而不好。
如何控制血脂?刘志军主任给出几点建议。如果肥胖人群发现血脂异常,必须先将体重恢复到正常范围之内。要坚持锻炼,运动强度要适中,通常以中速步行、慢跑、游泳、健身操、骑自行车等有氧活动为宜。很多人知道吸烟对肺不好,但吸烟也破坏血脂平衡。对患高脂血症的人群来说,肉食、蛋黄和动物内脏应限量进食,食用油应以植物油为主。
慢性肾脏病
肾脏是个“任劳任怨”的脏器,慢性肾病早期可能完全没有症状或症状不明显,所以被称为“沉默杀手”。
“肾脏的补偿能力比较强,即使50%以上肾单位受损,肾功能检查结果仍可以维持在正常范围,多数患者也没有很突出的症状表现。这也是不少患者到医院首诊时,已经出现了肾衰竭甚至出现尿毒症的原因。”银川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张恒耀提醒。
张恒耀进一步分析,导致肾脏受损的原因有很多,高血压、糖尿病、痛风、肥胖、高尿酸等代谢性疾病继发的肾损害是目前慢性肾脏病最主要的原因。此外,服用一些具有肾毒性药物、上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肾脏肿瘤等都可能直接造成肾损伤,或诱发急性肾炎。“日常生活中,很多年轻人一直做着伤肾行为却不自知。临床上,糖尿病、高血压、高尿酸相关的慢性肾病患者中,年轻人并不少见。长期熬夜、缺乏运动、重口味饮食、吸烟酗酒、长期饮用含糖碳酸饮料等,都是肾脏疾病的危险因素。有些人年纪轻轻就被查出尿毒症,放任不良生活习惯是其中重要的诱因。”张恒耀说。
静脉血栓
近日,58岁的周女士坐飞机从外地返回银川,因觉得去洗手间很麻烦,近四个小时的航程中,她滴水未进,也没起身活动。下飞机后,她便感觉右小腿胀痛,比左腿肿了一圈,吓得她赶紧来到医院就医。经过检查,周女士被诊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栓。
我们熟悉的脑梗、心梗都是动脉血栓惹的祸。但比起动脉血栓,静脉血栓隐秘性更强,死亡率更高,被喻为“隐秘的危险杀手”。记者了解到,人体静脉有深浅之分,深部静脉承担了90%以上的静脉血液回流,一旦深部静脉血栓形成,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血液回流发生严重障碍,肢体肿胀疼痛,严重者导致肢体坏死而需要截肢。
下肢深静脉是比较容易发生血栓的部位。如果把动脉血栓比成爱哭的孩子,静脉血栓就“隐忍”得多,一般不会哭,但一哭起来可能要出大事,比如下肢静脉血栓一旦脱落,血栓可能会随血液“游走”到肺动脉,易形成致命的肺栓塞。
以下高危人群应警惕静脉血栓:老年人;长期卧床的病人;腹部大手术术后、肿瘤病人和下肢关节手术后病人;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引起凝血功能增强的人。另外,久坐也是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
记者 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