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历史文化探源
版次:06 作者:王敏
中秋节,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其起源可追溯至古代的祭祀活动,与农业生产紧密相关。它不仅体现了古代农耕文明的重要特征,也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意义。中秋节在即,让我们一起探究中秋节的起源、传统习俗以及月饼文化的深刻内涵,了解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01
古代“秋报”习俗与月亮崇拜
“这段时间,家家户户都在准备迎接中秋。说到中秋节的庆祝活动,与古人‘秋报’的传统有关。”宁夏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张訸介绍说,在古代,农业是社会经济的基础,秋季是收获的季节,中秋正值农作物成熟之际,古人通过举行庆祝活动,以表达对大自然的感激和对丰收的喜悦。
中秋节正值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居中的一天,象征着秋季的成熟和丰收。在这一天,古人会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感谢月亮一年来对农业生产的指引和护佑。“月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因为它对农事活动的影响,还因为它象征着团圆和完满。所以,中秋节‘秋报’的习俗,不仅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也是对天文现象的崇拜。”张訸说。此外,中秋节的庆祝活动还与古代的月神崇拜有关。据《礼记·月令》记载,古代帝王有春朝日、秋夕月的习俗,即在春秋两季分别祭祀日神和月神。“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等习俗,实际上是对这种月神崇拜的延续。而月饼的圆形和满月的形象相呼应,象征着团圆和完满,丰富的月饼馅料则寓意着秋季的丰收和富足。”张訸介绍道。
02
对家庭团圆和社会和谐的期盼
宁夏作家协会主席郭文斌曾在多篇文章里解读过中秋节。郭文斌认为,中秋节的满月象征着团圆和完整,与古代社会的家庭观念和人际关系紧密相连。同时,中秋节的民俗活动,如赏月、吃月饼、放灯笼等,不仅是对古代传统的继承,也是对家庭团圆和社会和谐的期盼。这些活动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深远的意义,它们提醒人们珍惜亲情、友情的珍贵,以及对自然界的尊重和感恩。
历史文献中关于中秋节的记载,如《梦粱录》《武林旧事》等,也都描述了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的习俗,而在《周礼》等古代文献中,可以看到古代帝王有春朝日、秋夕月的习俗,这种对月亮的崇拜和祭祀活动,实际上也是一种社会凝聚力的体现,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和谐人际关系的追求。“这种时节与月亮周期的结合,使得中秋节具有了特殊的文化意义。通过中秋节的习俗,我们也可以窥见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郭文斌说。
03
月饼文化延续至今
中秋节吃月饼和春节吃饺子、元宵节吃元宵一样,都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情感。
中国学者、作家和诗人余世存在其著作《节日之书》中,对中秋节和月饼文化作出了深刻的阐述。他认为,月饼在中秋节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形状和寓意都象征着团圆和美,是中国人最为熟悉的中秋节美食之一。在书中,余世存详细描述了月饼的历史和不同流派的特色,如南式、北式和广式月饼,以及它们在各地的特色和口味。
余世存指出,月饼的多样性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丰富性和地域特色。月饼,不仅仅是一种食品,更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是中秋节庆祝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月饼的制作和分享,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小知识
说起月饼的历史,张訸介绍说,月饼的名称最早出现在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中,当时的月饼和其它点心一样,是市井小吃的一部分,并未与中秋节特别关联。
月饼的历史演变经历了多个阶段。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有一种名为“太师饼”的食品,被认为是月饼的雏形。到了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了胡桃、芝麻等材料,为制作饼增添了更多的辅料。唐朝时期,民间已有专门从事饼类制作的师傅,京城长安也开始有了专门卖饼的商铺。
到了北宋时期,民间流行吃饼的习俗,诗人王琮曾在诗中提到“宫饼”,这可能是现代月饼的前身。到了明朝,月饼已成为中秋节祭月的必备供品之一。此外,还有传说称朱元璋在当年起义时用月饼传递消息,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将月饼作为中秋节糕点赏赐群臣,从而使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流传下来。
记者 王敏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