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 那个难忘的中秋节

版次:07 作者:王敏

中秋,一个承载着团圆与思念的节日,它不仅仅是吃月饼、赏月那么简单,它是一种历史,一种文化,更是一段段难忘的经历与记忆。

01

难忘传统的大月饼

回忆起自己儿时的中秋节,56岁的朱亚婷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那时候的夜晚,家中的小方炕桌会被我妈妈擦得干干净净的,桌子上会摆满苹果、蜂蜜、馍馍等美食,还有当时一年才吃一次的月饼。”

朱亚婷说,那时候,家家户户都会提前准备各种美食,尤其是月饼,那是中秋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起初,我家的月饼都是妈妈亲手制作的,是实心大月饼,烤出的月饼表皮,可以看到精美的图案,上面有月亮和兔子,代表着团圆和吉祥。”

在朱亚婷的记忆中,妈妈制作月饼的过程非常讲究,和面、醒面、揉面每一个步骤都有特别的技巧,而且需要用微火慢慢烙制,这样才能让月饼的口感既酥脆又香甜。“后来生活条件好了,妈妈会把存下来的枣肉、葡萄干、果干等制作成馅料,包在月饼里,那时候就觉得只要中秋吃一块月饼,什么烦恼都没有了。”朱亚婷说,值得一提的是,每年中秋节晚上,妈妈会把月饼和其他美食摆放在院子里的小方桌上,中秋祭月,祈求丰收。“妈妈总会说,让月亮先吃,这样能保佑家人一年四季平安。在月色下,我们全家人就那样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感觉特别温馨。直到现在,一到中秋节,我们家还是会在院子里这样摆放,延续中秋祭月的传统。”

02

亲手做月饼模子

对于69岁的银川人吴军来说,中秋最难忘的记忆,是和哥哥姐姐一起给家里做月饼模子。

“小时候,有一年我哥从贺兰山下捡了一棵可能是被风刮倒的枣树,烧柴火用去了枝干,老树根留了下来。等那年中秋的时候,我哥说不如用枣木做个月饼模子吧,这样就能做出不同样式的月饼了。”吴军说,他当时刚上小学,就在一旁给哥哥姐姐打下手。只见哥哥先是用锯子把木头锯开,然后再把木头打磨成了一个带手柄的方形模具。有了这样的一个雏形,接下来就是让吴军佩服的手艺活了。

“我哥当时在工厂上班,就喜欢做这些木工活,他手特别巧,用了四天时间在枣木板上刻槽、描图、雕刻……很快,一个月饼模子做好了。等我妈用这个模具做出月饼后,月饼上是一朵又大又圆的梅花。之后,哥哥就教我怎么做月饼模子,怎么在模子里刻‘福’字,那个过程真的太有意思了。”吴军说,之所以在模子上刻梅花、刻“福”字,都是希望能传达对生活的美好期愿,“哥哥做的那个月饼模子还被周围邻居借去用,感觉也是把祝福传递出去了”。

吴军回忆说,那几个枣树木头做的模子,用了好些年后,色泽红润,既厚重又结实。烤月饼时,烤熟的面香味夹杂着胡麻油的油香味,扑鼻而来,让人印象深刻。

03

中秋团圆的温馨时光

中秋,这个承载着团圆与思念的节日,对于62岁的银川人张俊萍来说,不仅仅是吃月饼、赏月。

张俊萍一家,每年中秋节都会举办家庭文艺会演。这个传统已经延续了很多年,成为了他们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家的文艺汇演可是很专业的,朗诵、唱歌、跳舞、古筝独奏……每个人都是演员,每个人都会参与其中。”张俊萍自豪地说,小时候过中秋节,一家人吃完饭后,一定会表演节目。她自己最擅长的就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难得的是,如今在家里表演的时候,多了女儿的陪伴,女儿会在一旁弹奏古筝,与她配合默契。“今年我们家的节目已经排演好了,而且我们的节目还在社区前几天举办的迎中秋活动上登台演出了,一家人都特别开心。”

可以想见,在今年中秋夜,当张俊萍一家围坐在一起,用心演绎着一个个节目,欢声笑语肯定会回荡在夜空……

链接

宁夏中秋节民俗

上世纪80年代前,八月十五中秋节,宁夏山川家家自己烙制大月饼,直径约40厘米,厚10厘米。馅为白砂糖、冰糖或水果糖、青红丝、花生、桃仁、玫瑰酱、桂花酱等,并在月饼上用带尖之物绘出云纹、月亮、嫦娥、玉兔等图案,用食用红色点缀其间,饼上涂香油。有条件的人家自制小月饼。

晚上,家家在门前、院子里的树下、葡萄架下,摆放大饼、月饼、苹果、葡萄、西瓜等祭品献月。男女老幼在屋外,围坐一起,品尝月饼,交谈赏月,讲故事。

上世纪80年代以后,月饼多为购买,品种繁多,制作精致。

整理自《宁夏民俗大观》(2008年,宁夏人民出版社)

记者 王敏